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信仰在紅色土地上升騰!

——湘潭調研有感

2018年12月15日12:43

“革命搖籃,偉人故裡”的湘潭是毛澤東主席的家鄉,這裡還走出了彭德懷、黃公略、羅亦農、陳賡、譚政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來到這裡,重溫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崇高精神和道德風范,我們每天都在感動中行走、在震撼中深思,靈魂得到了淨化,精神受到了洗禮。

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信仰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這裡講一下一個楊開慧的故事。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楊開慧則回到長沙從事黨的地下斗爭。這個大學教授的女兒,被捕后,任敵人用盡酷刑就是不屈服。敵人說,隻要聲明與毛澤東離婚,就可以獲得自由。但她卻說:“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被捕前,在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楊開慧把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挂寫在了日記裡。她寫下了內心的憂傷和痛苦,她也寫下對丈夫無盡的牽念。面對內心的困苦和生活的艱辛,楊開慧留下了這樣的句子:無眠的夜,一邊是你,一邊是孩子,顧此失彼,很想哭……說到死,本來,我並不懼怕,而且可以說是我歡喜的事。隻有我的母親和我的小孩呵,我有點可憐他們!

楊開慧,把對丈夫的牽挂,都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磚縫裡。楊開慧的犧牲讓毛主席痛苦不已,他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這些文稿,直到1982年房子整修才得以重現人間。非常遺憾的是,直到逝世,毛澤東都沒能看到妻子的這些文字。毛主席為了讓無數中國人有一個幸福的家,他犧牲自己的小家。他不僅犧牲自己的妻子,也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侄子。

在陳賡故居,我們認識了另外一名女性。她的名字叫王根英,是陳賡大將的妻子。1933年12月,由於叛徒出賣,王根英在家裡被捕,被關進監獄達4年之久。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后,陳賡在日記裡寫到:根英在獄達4年,艱苦備嘗,在敵威迫利誘下,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立場,不為動搖,使我對她更加敬佩。

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部隊被敵人包圍,在沖出包圍圈后,突然發現裝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沒有帶出來,便毅然獨自向村中奔去,不幸在出村時與敵人遭遇,壯烈犧牲,年僅32歲!

手捏報告妻亡的電報,陳賡淚水滾滾而落,當天在日記中隻寫了一句話:“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

王根英犧牲時,她的兒子隻有10歲。

作為女性,有什麼比做母親更讓她們向往?

作為母親,有什麼比得上孩子更令她們牽挂?

可在信仰面前,這樣的向往和驕傲都被她們大義凜然地舍棄了。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許多類似這種壯烈的瞬間,她們用自己的死,來接近奮斗的目標。

有人因看見而相信,有人因相信而看見。我們共產黨人就是一批因相信而看見的人。

在風雨如磐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視死如歸!

他們辛苦地播種,卻從不問何時能看見收獲。他們為了革命的勝利而艱苦奮斗,卻沒有等到勝利成功的時刻。他們在漫漫黑夜中高舉信仰的火炬,卻在日出東方的前夕,永遠閉上了雙眼。

共產黨最早是從慘敗走向勝利的,但是整個過程中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

革命初期,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時不到800人。當時,大家生存都成問題。那點隊伍,破爛不堪,衣衫襤褸能打得過誰?但毛澤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異常困苦的時刻,他氣勢豪邁地說:革命的成功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這內心是何等的的光明,信念是何等的堅定。

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於1930年。十幾年后,國民黨800萬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兵敗如山倒。蔣介石總結的失敗教訓中,第一條就是信仰缺失,要金條不要信條。

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奮斗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行走在湖湘大地,對這一句會有更深切的體悟。是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輕輕鬆鬆成功的!唯此,奮斗才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曾這麼寫道:“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無一人老態龍鐘,無一人德高望重。無一人切磋長壽、研究保養。需要熱血的時代,便隻能是年輕人的時代。”

看看這一批年輕的人吧!

19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一群熱血青年共襄盛舉:毛澤東32歲,周恩來29歲,彭德懷29歲、賀龍31歲,葉挺31歲,劉伯承35歲,羅榮桓25歲,粟裕20歲,林彪20歲,葉劍英30歲,陳賡24歲,聶榮臻28歲,譚政21歲,黃公略29歲……

他們大都從小家境優越,在大城市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接受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從此不離不棄,甚至與自己的過去決裂。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為自己的信仰去奮斗、去犧牲。他們堅信革命能夠成功,他們堅信自己的奮斗價值,堅信自己的死亡將成為走向勝利的鋪路石。

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感慨萬千地寫下這樣的話:“這些人當兵不只是為了有個飯碗,這些青年為了勝利而甘於送命。他們是人,是瘋子,還是神?”

我們想說:他們不是瘋子,不是神,是中國共產黨員!

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選擇的意義。

這次紅色之旅,陳賡大將故居的一幅照片,給廣大學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盡的反思。這幅照片的主人是陳賡家的一個短工,他叫許克祥。陳賡的祖父是湘軍將領,家庭殷實,是一個富裕的大地主家庭。

許克祥和陳賡是湖南老鄉,二人住的很近。許克祥比陳賡長十三歲,但是家境貧窮。為了生計,年幼的許克祥不得不每年都去陳賡家做佣工,賺點救命錢。后來,許克祥進入湖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參了軍。

1927年,許克祥發動著名的“馬日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陳賡后來回憶說,造化弄人,出身大地主家庭的陳賡成為中共的中堅分子,而許克祥這樣窮苦家庭出身的人,卻成為雙手沾滿鮮血的劊子手。

陳賡與蔣介石之間的故事也是頗有傳奇色彩。1925年黃埔軍校學生東征,陳賡救了蔣介石一命。1933年,陳賡被捕,蔣介石感激陳賡救命之恩,也不想把這個難得之才放走,便親自會見陳賡希望能感化他。

雙方見面后,陳賡怒目而視。

蔣介石開腔道:“陳賡,你瘦多了。”

陳賡冷笑著說:“瘦吾身而肥天下,這是校長你教導我們的呀。我看校長也瘦多了,身為一黨一國領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這是為何呀?”

雙方又是長時間不語。

蔣介石勸道:“你寫個聲明,認個錯,我會給一條很好的出路。”

陳賡堅決不從。

蔣介石器重陳賡,他感激陳賡的救命之恩,他甚至偏愛陳賡,一心想得到陳賡。只是,他不了解陳賡。他對陳賡說,入了共產黨是不要緊的,你這個年紀做的事情是不算數的,隻要你跟著我就行了。可是蔣介石的一番苦心都是白費。

蔣介石以為,陳賡如此執拗、如此固執,只是因為他的性格,他沒有想到這是陳賡的信仰。

歷史不容假設,但人們往往喜歡假設。有人假設,陳賡跟了蔣介石會怎樣,歷史會不會有所改寫?

我們說:如果陳賡跟了蔣介石,定是一員虎將,但老蔣卻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

個人對歷史只是加速或延緩,卻不能改變它的規律。某種意義上講,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歷史或有機緣巧合,但歷史也自有規律。歷史的勝利者,屬於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一群人。

抗戰期間,地質學家丁文江講了一句話:隻要少數之中的少數,優秀裡面的優秀,不肯坐以待斃,這個民族就總有希望!

一名當代中國學者也說過:“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並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並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

作為青干班學員,我們必須始終不忘自己從哪裡來,始終牢記我們為什麼出發,始終記住我們也是答卷人中的一員,保持昂揚斗志,做到求真務實,務求真抓實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身上的責任很重!

(責編:宋美琪、白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