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尋紅色記憶 看美麗鄉村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學員 赴咸陽開展學習實踐調研活動

2018年12月16日14:31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學員在陝西省咸陽市圍繞傳承紅色基因、聚焦新農村建設、創新城市發展三個主題開展學習實踐調研活動。袁家村城鄉統籌、全域旅游的鄉村旅游模式——“袁家村模式”,這一破解“三農”難題的新路徑給學員們留下深刻印象。

一、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革命精神激勵前行

調研組實地走訪了關中地委舊址、馬欄革命紀念館、馬家堡關中特區舊址,對習仲勛、劉志丹、謝子長、汪鋒、李維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期工作和戰斗過的地點進行深深緬懷,重溫中國革命“倒海翻江卷巨瀾”的光輝歷史、崢嶸歲月,領略他們艱苦卓絕、為信仰而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隨后,調研組又來到陝北公學舊址、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這兩所學校都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后,為適應抗戰需要和廣大青年的愛國要求而創辦,為團結各個階層共同抗日,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學員們紛紛表示,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當年都是住著破舊的窯洞,今天來看仍可想像當年工作生活條件的艱難,但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當時的中共陝西省委和關中分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堅持正確的路線,放手發動群眾,為陝北根據地守好南大門,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聚焦新農村建設,探討鄉村特色發展道路,美麗鄉村各美其美

調研組先后調研了旬邑縣的萬壽村、西頭村,禮泉縣的袁家村和白村。每到一處,學員們都認真聽取介紹,詳細了解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情況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情況。其中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以組建合作社為切入點的“袁家村”模式最受學員關注。袁家村歷史上是個“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干活選不出頭”的“爛杆村”,2007年新選出的黨支部義無反顧地擔當起艱苦創業、振興袁家村的光榮使命和責任,通過十年的努力,研究出了一條“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的特色發展道路,將一個隻有286人的村子打造成為每年接待近500萬人次的4A級景區,旅游總收入超過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元以上的鄉村發展奇跡。袁家村模式在學員間引起了巨大觸動,在與村、縣干部的座談交流會上,學員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在深入學習研究袁家村經驗的同時,也積極為袁家村的科學發展建言獻策,共同謀劃袁家村的美好未來。

三、放眼創新城市發展,破解城市建設難題,田園城市引領轉型

調研組來到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進行調研。通過參觀規劃展廳,了解西咸新區“核心板塊支撐,快速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現代田園城市總體規劃。隨后,調研組還實地走訪了昆明池項目建設現場、華大基因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和騰訊眾創空間,感受西咸新區具有陝西特色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學員們對西咸新區印象深刻,認為西咸新區的規劃理念先進、發展定位高、項目推進有序,使人充滿期待和信心,對創新城市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通過這為期五天的調研,從革命舊址到新農村建設再到城市的創新發展,可謂是既回首過往,又著眼現在,更展望了未來。調研組從中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感受與啟示:

一是黨的堅強領導是干事創業最根本的保障。無論是革命時期的浴血奮戰,還是新農村建設中的攻堅克難,再到城市創新發展的積極探索,歷史一再証明,堅持黨的領導,把黨建設好,國家就會繁榮穩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有光明前景。以袁家村為例,十年來,黨支部始終是全村的核心,時時刻刻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方向支部定,大事支部決﹔支部是群眾的主心骨,支部是干部的指揮所。從開辦農家樂、建造民俗街到興辦作坊、成立合作社,從招商引資到進城出省,都是支部先拿主意,交由群眾討論,征求意見到戶,思想工作到人。因為認識一致,思想統一,“人心齊,泰山移”,才能舉全村之力,求快速發展之效。

二是改革創新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陝甘邊根據地和關中分區的創建發展中,以習仲勛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立足實際,注重調研,推出並實施了諸多既符合中央要求又貼近關中實情的創新舉措,比如在普選運動中創造性地採用了多種辦法,如對識字不多者採用畫圈、劃杠、燒洞法,不識字者採用投豆法、舉手法,交通不便的採用走村串戶送票法,這些做法在邊區都屬首創,讓各階層群眾充分享受到了參政議政、當家作主的權利。近些年來,禮泉縣的白村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創新推進“農民向新型社區聚集,產業向現代園區聚集,土地向規模經營聚集”,實現了農民就地城鎮化。放眼未來,西咸新區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路徑目標,優化城市形態,建設優美小鎮,推行綠色城市集成創新,全面激活市場“雙創”細胞。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主體,創新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三是以人民為中心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研過程中,我們看到無論什麼樣的發展方式,隻有體現人民意志,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具有強大和持久的生命力。袁家村的成功不僅來源於思路創新,項目創新,更在於以袁家村村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和可持續發展。通過設計出一整套符合鄉村實際和農民特點的股份合作制度,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利益均衡,達到共同富裕。在利益面前,“先群眾后干部,群眾利益第一”,干部與村民待遇同等,沒有特權,隻有奉獻,為保証更多群眾入股參與,支部書記郭佔武本人甚至主動放棄入股機會。而禮泉縣的白村在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時,同樣貫徹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村民自願為原則,以提高村民生產、生活水平為目標,讓村民既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實現了農村中的城市社區。

總之,這次調研行程緊湊,內容豐富,每個地點、每個項目如果單獨展開,都具有極其豐富的研究價值。通過這次調研活動,學員們對傳承紅色基因、聚焦新農村建設、創新城市發展等主題都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立足實際、立足崗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

(責編:宋美琪、白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