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感受《共產黨宣言》的力量

李潔

2020年12月01日15:54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誕生。中文版《宣言》的出版,直接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最早的《宣言》中文全譯本由陳望道翻譯,1920年8月第一次出版。當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俞秀鬆、陳望道等在上海正式組成了黨的組織,並於11月擬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第一次明確亮出“中國共產黨”的名稱,表明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新型政黨已經孕育成熟並即將誕生。

陳望道翻譯《宣言》時“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關於此譯本,還有一個跟周恩來總理相關的故事。這個中文全譯本,印了兩次共兩千余冊,后來由於斗爭環境異常殘酷,這個版本一度散失不見。找回這個珍本,是周總理心頭一直牽挂的大事,直到逝世前夕。

1975年1月,身患癌症的周恩來抱病參加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見到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陳望道,關切地問:“《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有沒有找到?”陳望道搖了搖頭。周恩來嘆道:“這是馬列老祖宗在我們中國的第一本經典著作啊!找不到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病啊!”

同年秋天,這個譯本在山東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被發現,現存放於山東東營市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裡安放著一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宣言》中文譯本。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講解員說起這一譯本由一位共產黨人的老父親放在衣冠塚中方才保存下來。習近平總書記聽了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証,要保存好、利用好。

這位共產黨人名叫張靜泉,1921年入黨,是上海最早的幾個工人黨員之一。白色恐怖籠罩上海后,1928年冬,時任黨中央秘書處內部交通科科長的張靜泉冒著巨大風險,把包括這本《宣言》譯本在內的一批文書資料帶出上海,托付給寧波老家的父親保管。

當晚匆匆一別后,張靜泉再沒回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老父親將這批珍貴的資料取出,交還給共產黨。這批革命文物多作為一級文物被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收藏。

其實,張靜泉1932年就因病殉職,時年34歲。當時環境惡劣,通訊不暢,殉職后的張靜泉埋在何處,至今仍不得而知。1933年1月7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上發表了悼念張靜泉的文章《追悼張人亞同志》,張人亞是張靜泉參加革命組織后自己改的名字。直到2005年,張家的親屬與后輩才憑借這份報紙得知張靜泉的下落。

從192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經發現了陳望道譯本、華崗譯本、成仿吾徐冰譯本、陳瘦石譯本、博古譯本等多種譯本。其中,1938年的成仿吾徐冰譯本意義重大:它是由中國共產黨公開組織翻譯的第一個《宣言》全譯本﹔它是首次根據德文原文翻譯的,能更准確地傳達《宣言》的思想﹔1938年由新文化書店出版的成仿吾徐冰譯本第一次在書前刊登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大幅照片,也就是今天常見的馬克思、恩格斯標准像,有助於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兩位偉人。

令人驚喜的是,這個譯本有一本就保存在我們新華社!希望大家今后能有機會跟這個珍貴的版本來一場美麗的邂逅。了解到《宣言》中譯本背后的這些故事,我對《宣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問世170多年來,《宣言》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中國,並將持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和答案。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秘所在。學習運用《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進人民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

(作者系新華社黨校學員、新華社國際新聞編輯部記者)

(責編:孔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