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從“第二個結合”看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必然性

張先國

2022年10月27日11:47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第二個結合”是兼具首創性、原創性與開創性的新提法,極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方向、新內涵、新空間,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國際形象,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尋找最大交集

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我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多年文明史已得以實証,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且綿延至今未中斷的文明,一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交集在於對人本身的關注。馬克思被公認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把全世界和勞動人民獲得解放和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命題,終其一生始終關注人的生存、發展、價值、自由、解放等等,繼而對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進行深刻思考和科學闡釋。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存在著清晰的人本思想源流。陳鼓應先生曾說過:“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國文化則從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漸漸走向人本主義,是對人群的關懷。先秦諸子的著述中,彌漫著濃郁的人文思想和情懷。”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制禮作樂,確立了以“親親”、“尊尊”為核心觀念的宗法制社會,逐步形成了儒、道、法相互支撐的中國古代人本主義架構。孔孟主張“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重視人的價值,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這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

擔負時代使命

面對“兩個大局”,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應加快推進“第二個結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筆者以為,可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將馬克思主義人民性與傳統人本觀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華傳統文化中人本民本思想極為豐富,《尚書》講“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我們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務人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二是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傳統知行觀相結合,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說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論語》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周書》講“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等等。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傳統知行觀相結合,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將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與傳統和合觀相結合,有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產黨宣言》指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著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共同享受尊嚴、發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第二個結合”既是總結歷史的寶貴經驗,又是開辟未來的科學方法論,如新華社黨組書記、社長傅華所指出的:“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的結合,實現了全新意義上的中國化,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諸多原創性貢獻,並以此引領變革性實踐、推動突破性進展、取得標志性成果,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化自信的世界影響

“第二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孕育滋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重塑世界格局,推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之所以能作出上述判斷,根本原因在於:

一是馬克思主義洞悉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發現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與日益發展著的生產力發生了尖銳的矛盾。1997年以來周期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証明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主要矛盾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因素的增加乃至社會形態的變革,都需要社會主義文化的滋養,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都將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期。

二是21世紀“東升西降”的大趨勢所決定。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全球進入變革動蕩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雖沒改變“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總體狀況,但已呈現“東升西降、南升北降”的趨勢,且這種趨勢正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文化領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三是被激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共同探討人類命運,發表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須重新認識東亞文明。經由“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全面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出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尊、提升文明自覺,凝聚更廣大的力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綜上所述,“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在歷史邏輯上將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亦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百年史與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相連接,在理論邏輯上將唯物辯証法、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智慧、文脈傳承和民族秉性等相關聯,在實踐邏輯上將基本原理、基本實踐、基本文化相貫通,既以新的視角總結重大歷史經驗,又以科學方法論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揭示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必然性與內在規律性,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方向,必將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提供智慧源泉和思想支撐。

(作者系新華社黨校2022年春季學期干部進修班學員)

(責編:孔舸洋、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