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是國民健康程度的標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且把到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在新的“趕考”路上,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將體育強國建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唯一選擇,也是體育工作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的必由之路。
一、體育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
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把握這個規律,適時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是民心所向,是時代的要求。
(一)體育強國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發展的人。體育不僅是身體運動,也是教育手段,承載著體育精神,具有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多重功能。馬克思說:“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發展體育運動,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馬克思關於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理論的應有之義。
(二)體育強國建設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從近代體育到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倡導的紅色體育﹔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體育融入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再到2008年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體育始終圍繞國家建設與發展,取得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不斷譜寫體育事業新篇章的同時,見証了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歷程。
(三)體育強國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發展面臨重大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亟需深入的過程中,產生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體育有著鮮明的物質和精神特性,有著極強的群眾性和關聯性。要深刻認識體育在新時代的地位和作用,踔厲奮發,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
二、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道路建設體育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是個接續奮斗的過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總結與創新的成果。圍繞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國家體育總局黨組的正確領導和全國體育戰線的共同努力下,進入新時代的體育工作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體育強國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一)建設人口規模巨大的體育強國。始終堅持人民導向,努力面向群眾提供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務。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國家奧體中心年平均接待健身人群300萬人次﹔建設體育場地397.14萬個,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1平方米﹔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約270萬人,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92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全民健身的數量與質量上仍有較大差距。以體育鍛煉人數為例,美英澳等發達國家,16歲以上體育鍛煉人口比例均達到60%以上。2020年美國運動人口數量接近2.3億人,運動參與率約為76%。體育鍛煉項目上,我國居民主要以健步走、爬山、跑步等基礎運動項目為主,發達國家居民除參與這些運動項目以外,還廣泛開展足球、自行車、橄欖球、冰上運動等對場地設施和運動技能要求較高的項目,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二)建設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體育強國。面向西部、老區、邊疆和農村地區,大力實施“雪炭工程”﹔在老舊城區和人口密集區,實施全民健身補短板工程,不斷提高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著力加強體育產業與體育市場建設,體育產業在助力國內經濟循環中的作用不斷發揮。十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從0.60%提升至1.06%,但對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早在2012年,日本體育產業的GDP比重就達到2.00%,2013年德國體育產業的GDP比重達到3.3%,2018年美國體育產業的GDP比重達到2.60%。從就業貢獻比較來看,2012年德國體育就業人數達到總就業人數的4.6%,2015年美國體育就業人數達到總就業人數的2.1%,2016年英國體育就業人數達到總就業人數的3.7%,而2019年我國體育就業人數隻佔到總就業人數的0.65%,體育產業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還可以作出更大貢獻。
(三)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體育強國。競技體育取得優異成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十年來,中國體育健兒獲得986個世界冠軍,創造127次世界紀錄。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克服各種困難,全項目參賽,奪得9金、4銀、2銅的冬奧會參賽最好成績。但對照歐美體育強國的標准看,我國競技體育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不強,“三大球”等集體球類項目較弱,不少小項拿不到奧運會參賽資格等,這些都是建設體育強國必須解決的問題。
(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育強國。發揮體育綠色低碳優勢,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太極拳、健身氣功、廣場舞等全民健身站點遍布廣場公園﹔戶外運動蔚然成風,露營、徒步、自行車、冰雪、馬拉鬆運動項目蓬勃發展,但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總體處於初級階段。從歐美發達國家來看, 2017年歐洲戶外運動產業總額達到123億歐元﹔2019年美國戶外運動產業總額達到4598億美元,佔當年美國GDP的2.1%,差距明顯,我國戶外運動產業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五)建設助力和平發展的體育強國。體育對外交往與合作不斷深化,積極開展多邊體育交流合作。武術項目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著力構建中國—東盟、拉美等武術對外推廣協作機制,舉辦武術、太極拳網絡賽事,廣泛宣傳了中華武術文化。體育在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能夠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構建體育事業發展新格局高質量建設體育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指明了體育強國建設的歷史方位與實踐邏輯,必須立足全局,系統思維,突出重點,力求實效。
(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把握建設體育強國的政治方向。要始終堅持黨管體育發展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把黨的體育方針全面貫徹到體育工作各方面。要加強體育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落實方案,分解指標,明確路線圖與時間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與人民立場,堅持全國一盤棋。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激發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正能量。要加強依法治體,著力反腐倡廉,加強體育協會的行業自律,強化行業行風建設,淨化行業風氣。著力加強反興奮劑工作,堅持拿干淨的金牌、道德的金牌不動搖。把體育戰線建設成為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堅強陣地,將體育事業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
(二)必須加強青少年體育,提供建設體育強國的人才支撐。青少年群體是推動建設體育強國的主體,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事關國家民族未來。要把這項工作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完善學校體育教育,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要建立健全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單項協會與社區、體育俱樂部共同參與的,有權威的協調發展機制,打通青少年體育素質教育與競技體育、職業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通道,厚植競技體育青訓基礎。
(三)必須促進群眾體育全面發展,夯實建設體育強國的社會根基。充分發揮體育在后疫情時期的健康促進功能,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方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引導群眾樹立健康理念,服務健康中國建設。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參加賽事、通過技術等級等難題。針對基層體育人才匱乏的實際,提倡組織體育工作者、愛好者擔當體育志願者,深入城鄉、社區、企業開展體育“走基層”,讓人民群眾共享體育發展成果。
(四)必須建成世界一流競技體育,做實建設體育強國的硬指標。著力解決好備戰模式創新問題,形成全系統抓備戰、服從國家需要抓備戰的格局。創新訓練模式與競賽模式,加強科學訓練體系建設,以提高競技能力為切入點,錨定國際標准,切實提高基礎訓練的質量水平。構建全運會、錦標賽與職業聯賽相結合的國內競賽體系,切實起到國內練兵備戰奧運的作用。著力解決優化結構、平衡發展問題,促進基礎大項、長期弱項的振興。瞄准世界一流強隊,以“三大球”為重點,把國際經驗與本國經驗結合起來,攻堅克難、鍥而不舍,打造能征善戰、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國家隊。
(五)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建設體育強國的創新創造活力。建設體育強國是前所未有的事業,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圍繞體育戰線取得的成績,總結成功經驗,找出發展差距,更要圍繞制約體育強國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拉清單、建台賬、強措施。要借鑒國際體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不斷健全與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為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把政府辦體育與市場辦體育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體育發展道路,創新方式方法,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激活社會資本投入。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體育管理體制與機制,構建起管辦分離、內外聯動、各司其職、靈活高效的體育發展模式,推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高效率地服務體育強國建設。
(作者系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2年秋季學期司局級干部進修班學員)
(責編:孔舸洋、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