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因地制宜 緊抓產業

——特色產業助力上杭縣經濟轉型升級的經驗及啟示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3年春季學期主體班第1調研組

2023年07月21日09:56

一、上杭縣等革命老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意義

革命老區的經濟轉型升級是讓老區百姓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美滿日子的重要保障。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下,在一項項政策的支持下,老區蘇區特色產業集聚度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路徑。

但必須認識到,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影響,各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比較大,現代產業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水平等參差不齊,在振興發展的模式和道路上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尤其對於資源型縣域經濟的發展來說,不走資源依賴的老路,破局主導產業單一化難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型,才能斷臂求生存,轉型求發展。

上杭縣從國家級貧困縣成長為全國百強縣的典型代表,為其他山區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上杭縣礦產資源豐富,地處閩西南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近年來,上杭擺脫資源依賴,找准航向和動力,尋求經濟轉型。推動金銅業等主導產業集群化、鏈條化發展,牢牢把握住了新能源汽車及半導體行業發展風口,前瞻性布局新材料產業,主要發展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等,形成強勁的經濟動能﹔同時充分利用縣內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布局文旅康養、現代農業和商貿服務業,真正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老區蘇區振興發展之路。

5月8日—12日,第一調研組到福建龍岩上杭縣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入調研。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上杭縣在產業轉型方面思路清晰、政策連續、穩扎穩打。同時因業施策,構建了上杭人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三類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相關經驗和啟示值得借鑒。

二、上杭縣特色產業現狀與特點

上杭迄今已越千年歷史,作為紅色聖地、客家古邑、生態福地、創業熱土,上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立足自身基礎、選准方向、主動出擊,有的放矢地推動了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

(一)上杭縣特色產業分布格局

上杭縣是典型的山區地理結構,長期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依托龍頭紫金礦業,不斷推進產業專業化,至今產業整體布局基本形成“三三三”格局。一是三個主導產業,金銅、新材料、建筑﹔二是三大特色產業,文旅康養、現代農業、商貿服務﹔三是三大產業承載平台,蛟洋工業區、新材料科創谷、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南崗園區)。

截至2022年末,上杭縣金銅產業現有企業75家,預計實現產值1260億元,佔全市有色金屬產業產值的6.8%,增長10.7%﹔建筑業現有資質建筑企業241家,其中一級企業51家,預計實現總產值731億元,佔全市42%,增長4.8%﹔新材料產業現有企業29家,預計實現產值240億元,佔全市43.6%,增長22%。縣屬國企紫金礦業擁有“兩湖一礦”碳酸鋰資源當量超過1300萬噸,位列全球第9、全國第3。特色產業方面,文旅康養產業預計實現產值182億元,增長11%,接待游客890萬人次。現代農業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7.2億元,增長3.2%。商貿服務業預計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9億元,增長8.7%。

(二)上杭縣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

從產業發展路徑來看,上杭持續依托產業基礎,不斷打通各產業鏈,提升產業集群效應。最初從“挖礦”“開山挖水泥”,打造基礎工業能力,成為福建“建筑之鄉”﹔后依托紫金礦業的龍頭效應和產業基礎,打造“千億級金銅產業集群”,前瞻布局鋰電、半導體新材料等產業,逐步形成上杭三大主導產業。

1.將基礎工業能力轉化為優勢產業競爭力

上杭縣通過探索產業鏈式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帶動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拉動相關產業,最終形成了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對廢水廢氣廢渣“吃干榨盡”,不但消除了環境影響,還在資源利用上實現了變廢為寶。產業不斷循環,三條主導產業鏈清晰可見。一是依托年產40萬噸陰極銅、20噸黃金和400噸白銀等資源,發展銅及貴金屬加工產業鏈﹔二是依托年產100萬噸硫酸資源,引入貴州瓮福集團磷精礦和周邊螢石礦資源,發展鋰電新材料和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鏈﹔三是依托紫金銅業年產60萬噸含鐵尾渣、1萬噸固體危廢和瓮福紫金150萬噸磷石膏等資源,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有價物質回收產業。

2.培育可持續的產業創新力

上杭依托資源但不依賴資源,堅持主動轉型,突出強化產業發展創新力。堅定走創新發展之路,積極引進高端人才,穩扎穩打走技術創新之路,填補國家多項領域空白,充分借助資本市場,為實業經濟發展添磚加瓦。值得一提的是,上杭縣在產業布局上持續發力,不斷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緊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機遇,延伸拓展金銅產業,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圍繞下一代半導體、光刻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關鍵技術領域,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做大做強,贏得發展“先手棋”“主動權”,可持續的產業創新力不斷上升。

3.提升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服務力

一是務實進取的領導干部隊伍,上杭縣讓服務產業發展的干部成為產業專家,採取“鏈長”模式,請縣委、縣政府領導擔任,帶頭進企業做“學生”,學習產業知識、組織策劃產業鏈招商圖譜,引進並挂鉤服務重點項目。二是卓越的招商引資能力,從招商選資開始,上杭縣就摒棄“撿到籃子裡都是菜”的觀念,不管項目大小,都以技術實力、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低,作為引進和配置發展資源的標准﹔充分用好資本市場力量,激發企業創新能力。三是強烈的內生發展動力,加大力度支持科技人才配套。不斷在內生動力上下功夫,上杭縣科技創新投入連年增長,連續5年保持全省縣域前列,並引進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高端人才,提升培育產業創新能力。

(三)上杭縣特色產業特點

目前,上杭縣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經濟動能不斷提升,立足現狀,不斷探索產業發力方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不斷強化上下游產業配套。及時謀劃發展新動能,敏銳把握產業發展的重大趨勢與機遇,通過產業鏈的不斷“裂變”與延伸,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強化了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作用。

三、上杭縣特色產業助力經濟轉型發展的經驗和啟示

(一)堅定黨的領導,紅色基因助力經濟發展

上杭縣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紅色基因是這片土地的鮮明標志。近年來,上杭縣在各級黨委的堅定支持和領導下,不斷發揮黨組織的先鋒隊作用,擺脫資源依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山區貧困縣蝶變為全國百強縣。

一是打造精干干部隊伍,發揮黨委、黨組織先鋒隊作用。龍岩市、上杭縣把握住2012年以來,福建省探索從清華、北大、人大等名校引進優秀博士、碩士畢業生,直接挂職副縣(區)長、副鎮長等重要崗位的寶貴契機,打造了年輕型、專業型、學習型干部隊伍,高效有為的干部隊伍在上杭縣謀劃產業布局,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火車頭作用。

二是堅持黨管干部,確保國資姓黨。上杭對國有企業高管及經營班子實行“企業自主推薦—縣委組織考察—常委會研究決定”的選拔任用流程,保証重要領導干部對黨忠誠、治企有方。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選聘方式,在興杭國投等專業性人才要求較高的國有企業,試行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提供市場化薪酬,有效激發了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助力國企做大做強。上杭縣持續不斷激發國有經濟的活力,加快發展壯大國有經濟。以紫金礦業為例,通過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改,優化了紫金礦業的持股結構,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隨后不斷支持紫金礦業探索市場化運作體制,並於2003年和2008年分別於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實現了從縣屬小企業到世界500強的跨越,也是上杭國資做大做強的一個縮影。

(二)立足資源稟賦,找准產業賽道

上杭縣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也是典型的山區縣,上世紀90年代初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發展底子薄。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上杭沒有盲目“四面出擊”。而是統籌規劃正確選擇了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一是對於傳統的支柱產業建筑業,上杭沒有盲目摒棄,而是加大力度扶持幫助。上杭縣充分發揮“中國建筑之鄉”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產業,努力實現特級企業零的突破,引導企業加快建設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建筑產業向裝配式、工業化轉型升級。

二是對於高能耗高污染的金銅業,上杭縣以紫金山為龍頭,深挖產業鏈價值。大力發展礦產冶金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出從資源開發到冶煉產品、精深加工,再向終端應用產品衍生的、較為完整的千億級金銅產業集群。

三是在對建筑行業、金銅行業進行改造升級的同時,上杭縣因地制宜,打造科技創新產業。根據當地存在把廢酸、廢氣、廢渣循環利用的產業需求,結合國家鼓勵發展鋰電、半導體新材料等產業的市場機會,引進新材料產業鏈,實現了工業廢品變廢為寶和構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產業升級目標。上杭縣對紫金礦業集團的財政依賴也已從十年前的80%左右,下降到近些年的40%左右。

(三)尊重市場規律,打造產業集群

招商引資方面,上杭縣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緊緊圍繞全縣金銅、新材料、建筑三大主導產業和文旅康養、現代農業和商貿服務業三大特色產業所構建的產業鏈開展,認真剖析每個產業“現在有什麼、下游能做什麼、未來能發展什麼”,逐步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產業集群,並對后續相關產業的導入、升級形成正向反饋,上下游企業在上杭投資的意願不斷增強。

一是緊跟市場需要,做長做強產業鏈。上杭縣在實施“三三三”產業強縣戰略,在三大主導產業、三大特色產業、三大產業平台基礎上,推行以縣領導為“鏈長”、以龍頭企業為“鏈主”的“鏈長+鏈主”產業鏈發展新模式,緊盯產業鏈缺失環節,從強鏈、延鏈、補鏈中精准策劃項目。

二是打造發展平台,完善經濟生態。按照“一區三園”的發展思路,持續推動“蛟洋循環經濟園區—白砂新材料科創谷-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的“工業走廊”建設。隨著園區企業的逐步落地開張,各園區內已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合作的經濟生態,形成了良性自循環。

三是龍頭企業以點帶面,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以金銅業為例,積極發揮紫金礦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大力拓展分支產業,充分發揮品牌、資源、技術等優勢,吸引知名關聯企業到上杭投資興業,拓展延伸下游產業鏈條。

(四)謀求可持續發展,打破資源依賴

上杭縣的轉型之路打破了資源依賴型城市因資源興也因資源衰的發展魔咒,証明了隻要把握好基本規律,打破資源依賴的單一模式,同樣可以實現綠色、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一是提升資源效能,降低資源索取。紫金山金銅礦是上杭的特色資源。上層是金礦、下層是銅礦,也被形象地稱為“銅娃娃戴著金帽子”。自90年代開始,紫金礦業就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將紫金山可開發資源從5.45噸增長到318噸,極大提升了金銅礦資源的利用效能,同時通過延長產業鏈,進一步提升了礦物的利用率,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索取。

二是加強治理,嚴守生態底線。上杭縣始終堅持“開發一片、穩定一片、治理一片、成效一片”。根據礦山開發進程,及時對舊堆場和邊坡進行生態修復,並結合生產流程因地制宜建設世界礦山地質公園,實現了礦山開發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上杭紫金山因此獲評“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國家級礦山公園”。避免了因國家環保政策收緊帶來的行業不確定。

三是探索循環經濟,工業廢渣吃干用盡。蛟洋工業區依托金銅冶煉產業副產品硫酸,發展硫、磷、氟等鋰電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產業,讓園區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在園區內吃干榨盡,變廢為寶,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持續推進。

四、關於上杭縣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

上杭縣的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初步形成了傳統產業由粗到精,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局面。根據本次調研的實際,擬就上杭縣未來更進一步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防范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產業鏈風險

上杭縣的三大支柱產業,金銅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鏈和建筑產業鏈均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潛在影響,建議在產業集群的建設上要防患於未然。

一是要防范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或資源枯竭帶來的潛在風險。雖然目前上杭縣對紫金礦業的財政依賴度已大幅下降,但考慮到紫金礦業在上杭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上杭縣要未雨綢繆。一方面加快其他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培育發展,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另一方面要做好充足的預案,以應對潛在極端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沖擊。

二是在把招商模式轉變為選商模式,選擇具備行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的龍頭企業落地上杭。因為龍頭企業具備區別於一般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可以從根源上增加產業鏈的系統性抗波動能力,甚至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通過逆周期擴張做大做強。

(二)加強區域聯動,加快融入開放格局和統一大市場

克服上杭縣的山區縣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的制約,推動一體化交通建設,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強區域聯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一是緊抓歷史機遇,使老區經濟搭上時代快車。一方面,緊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精准定位山區產業在區域產業價值鏈中的相對優勢,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分工與協作,推動區域間各要素資源共享共用﹔另一方面,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兼並重組、資本運作,拓展海外市場,增強對外開放的主動性和競爭力。

二是發揮地域特色,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一方面,對接國家、省市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繼續加大交通領域重大工程的部署謀劃,改善提升與鐵路、公路、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的聯通性,加快補足山區基礎設施短板。另一方面,利用好港澳台僑資源優勢,緊密聯系各駐境外機構、僑商會、閩籍社團,以情引商、以僑引商、以商引商,以招商為橋梁,打通人流信息流,加快融入開放格局。

(三)持續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基於上杭現有的產業發展要求和企業做大做強的需要,探索金融體系賦能經濟轉型的路徑,改善域內金融服務相對單一,企業融資依賴銀行的現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更多行業引導基金、引導銀行進行專項貸款等方式,在企業技改擴產、新項目落地、科技研發等方面提供融資支持。同時,可在現有產業園區內探索建立“園區貸”等較為靈活的商業信用或金融服務機制,避免中小微企業因資金問題夭折。

二是適時引入大型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為進一步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智力和資源支持。隨著三大支柱產業鏈的成型和發展,預計上杭縣未來將會有大量企業產生投融資、上市、並購等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因此,上杭縣可提早規劃引入大型金融機構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政企戰略合作機制,為相關企業謀求進入資本市場提供專業的貼身服務。

(四)踐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

上杭縣作為工業強縣,工業的發展已進入快速通道,但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縣域經濟工業、農業、服務業三大產業間應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引導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踐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一是要以工促農、工農融合發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安全是國家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打好農業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上杭應利用好現有的工業基礎,探索帶動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新思路,不斷推動工農融合,從產業鏈的角度,在高效生產優質基礎農產品的基礎上,做長農產品產業鏈,做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不斷緊跟市場發展摸索新的銷售路線和方式,通過打通農副產品產銷路徑,帶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現農民富裕、農業發展。

二是引導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作為全國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上杭應持續依托優勢農業、特色農業以及生態環境資源,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電子商務、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留在縣域、下沉鄉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致富機遇。

(執筆人:張劍 調研組成員:遲宓宓、蔣麗君、張震宇、關長春、霍俊明、楊洪明、葛寧)

(責編:黃宇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