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舉旗定向 凝心聚力 推動農民合作社辦得更紅火

——長汀縣黨建引領農民合作社發展調研報告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3年春季學期主體班第2調研組

2023年09月01日15:19

2023年5月8日至12日,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春季學期主體班第2調研組一行6人赴福建省長汀縣圍繞“黨建引領農民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開展調研。期間,調研組先后赴河田、策武、濯田、古城、庵杰、新橋、四都、三洲等8個鄉鎮15個村10個農民合作社走訪,與鄉村干部、基層黨員、合作社社員、普通農戶計40余人進行個別訪談,赴長汀縣黨史方志研究室查閱相關資料,與部分村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合作社理事長、致富帶頭人等進行解剖麻雀式地“點對點”深度交流,並與長汀縣有關部門、鄉鎮、行政村負責同志及合作社代表28人進行了座談交流。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長汀縣政府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合作社發展始終,扎實推進“黨建+合作社”,強化黨建引領、聚焦人才優勢、匯聚部門合力,把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力、合作社抱團發展優勢、農民致富願望有機結合,有效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深入探索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努力實現“建一個合作社、興一方產業、富一片百姓”。

(一)在舉旗定向、凝心聚力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縣委農辦、縣農業農村局、供銷社、林業局、財政局、稅務局、市場監管局、農發行、信用聯社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長汀縣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合作社發展工作的領導,統籌協調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在縣供銷社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合作社發展的日常工作。

2.加強政策引導。編發《長汀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指南》,進一步明確領辦模式,提供政策要點、案例參考等。從功能定位分,主要包括三種模式,一是黨組織主導型,即黨組織出資入股,主要經營管理人員由黨組織委派,擁有實際控制權﹔二是黨組織參與型,即黨組織入股合作社但沒有實際控制權﹔三是黨組織服務型,即由黨組織和相關部門為合作社提供產業指導、政策扶持及資金、用工、技術等要素保障和幫扶服務。從黨組織形式分,有單獨設立的黨支部和“兼合式”黨支部。從合作社規模分,有“黨建+”單體合作社和“黨建+”行業聯合社等。以四都鎮上蕉村為例,黨支部依托林業資源優勢,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發展模式,領辦輝鴻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盤活閑置林業資源,村民以資金及山場、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社員按照出資額比例獲得分紅的方式,實現共同致富。

3.加強工作指導。牢牢掌握合作社經營、利益共享機制(分紅)等關鍵環節,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技術、信息、資金、市場優勢結合起來,有效彌補了黨組織不便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短板,解決了貧困戶和產業、市場的對接問題,形成了規模化、抱團式發展的產業新形態,提高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為群眾穩定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礎。

(二)在攻堅克難、人才賦能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1.充分發揮黨支部組織服務功能。為了解決群眾不願、不敢入社等問題,長汀縣廣泛宣傳、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或參與、服務合作社生產經營,破解土地流轉難和耕地撂荒問題,統籌整合村內外社會資源,深入宣講合作社的優勢與長處,不斷激發村民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主動性。河田鎮羅地村黨支部流轉土地600畝,托管給合作社,村集體每年獲得服務費收入3萬元。黃坑村黨支部書記曹凱燁為打消村民對合作社的質疑,開展“敲門式”走訪,精准出擊、尋求合作,動員致富帶頭人、鄉賢率先加入合作社。在曹凱燁的帶領下,村“兩委”共計拜訪農戶200余戶,支持創辦合作社的人數從不足10%變成了100%,為合作社的創建奠定了良好基礎。

2.引導黨員示范帶動。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長汀縣鼓勵和支持村黨支部書記、黨員能人等勇做“出頭鳥”,敢做“嘗鮮人”。策武鎮南坑村黨支部領辦杏福南坑農民果業專業合作社,注冊資本108萬元,村集體入股20萬元,為最大股東,合作社理事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集體按每畝500元獲取固定收益。濯田鎮寨頭村黨支部投資12萬元與長汀縣汀州鳳河田雞公司共建合作社,既解決了公司供應鏈穩定性的問題,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問題,2022年村集體經濟取得分紅2.2萬元。

3.強化引人、育人和用人。在人才賦能上打出組合拳,先后出台《關於深化省級“人才強縣”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長汀縣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選辦法(試行)》等政策,吸引800余名長汀籍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積極爭取34名省級、52名市級科技特派員,選派120名縣級科技特派員和57名鄉村振興金融指導員,實現服務鄉村振興一線全覆蓋。實施技能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採取“理論+實訓+經驗交流+參觀學習”方式和全國農業遠程教育平台開展知識更新培訓。將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和技術能手安排到合作社擔任經濟顧問、技術指導,做好“傳、幫、帶”。濯田鎮寨頭村甘蔗種植積極引入福建農業大學支持,建立了國家甘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良種示范基地,省級科技特派員每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會到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

(三)在因地制宜、守正創新上下功夫,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村產業化模式

1.傳承紅色基因。長汀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 “圍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顯時代特色,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 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利用革命老區黨史事件多,革命先輩多,紅色資源多的優勢,做好紅色產業大文章。推進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一體化發展,努力傳承發揚紅色傳統,開發紅色旅游路線,通過多種方式再現歷史場景,推出優秀文藝作品,用心用情用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不斷增強紅色資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著力增值長汀縣的紅色文化底蘊,彰顯長汀革命老區的身份標識。

2.堅持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長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地和孕育地,是全國五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之一。長汀縣黨委堅持新發展理念,秉持“生態立縣”,守好“生態優勢”,統籌推進紅色資源開發、水土保持和農業合作社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結合長汀縣歷史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特色,積極打造“客家水城,生態長汀”,實現“四水四化”(提供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和生態水,實現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水資源配置系統化、水利管理信息化和防洪減災科學化)目標,水土流失率下降至6.78%,治理經驗獲水利部通報表揚。2019年,福建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中國森林氧吧”榜單,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入選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童坊鎮彭坊村、濯田鎮同睦村、宣成鄉下畬村、古城鎮梁坑村被評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2020年,三洲鎮和中復村分別獲評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金牌旅游村。

3.打造特色產業支柱。村黨支部統籌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結合培育壯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破解產業規模小、土地流轉難、產品銷售難等問題,引導合作社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烘干收儲、勞務輸出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不斷豐富發展“黨建+村集體經濟(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的基礎模式,逐步打造形成符合農產品種植、加工需求,有利於合作社長遠發展的多種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依據各村農產品差異性和合作社自身特點,逐步形成以糧食為基礎,河田雞、檳榔芋為特色支柱,畜牧、淡水漁業、茯苓、果蔬、煙葉為傳統產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為新業態產業的“1252”特色現代農業體系,推動全縣特色農業產業整體提升。例如,出台茯苓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門補助,實現茯苓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發展,2022年種植茯苓2.48萬畝、產量1000萬公斤,產值達2.3億元。

(四)在規范發展、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全力推動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1.加強規劃設計。制定出台《長汀縣推行“黨建+合作社”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工作專班,明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施路徑,把黨組織設置、黨的活動等具體要求寫入合作社章程,壓實縣、鄉、村三級工作責任。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那些成績突出的示范合作社均多次獲得過各級政府頒發的“優秀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可見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不僅已經形成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化路徑,且已作為一種政府引導、民心所向的制度厚植於農民心中。

2.強化政策扶持。整合農綜開發、農田、水利、林業、交通等涉農項目資金,優先向規模示范合作社傾斜,幫助解決生產基地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組織相關部門,與信用社、農行等金融機構加強協作,暢通農戶貸款渠道,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盤活撂荒、閑置的土地、林地資源,幫助合作社辦理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房設施用地手續。

3.推動示范先行。制定出台《長汀縣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實施方案》《長汀縣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實施方案》《長汀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縣級示范社考核評選辦法》等,基本建立覆蓋設立、運營、考核全生命周期的合作社管理制度,不斷加強財務管理、提升經營水平,打造了一批能夠發揮典型效用的示范社。目前,長汀縣共有160個合作社獲得各級示范社稱號,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2家,省級示范社48家,市級示范社82家,縣級示范社144家。

(五)在搭建平台、協同發展上下功夫,不斷完善合作社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1.積極落實上級幫扶政策。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報告、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一系列新舉措,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幫扶政策。在上級部門的指導支持下,長汀縣與中建集團簽訂800萬元農產品採購計劃。結合“我在長汀有畝田”活動,發揮省市駐村第一書記、挂職干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省市部門黨員干部簽訂協議認領342.9畝田地,創新糧食訂單模式,促進產銷銜接和產品流通。

2.多渠道建立“對接幫扶”機制。統籌現有人才資源,根據村級和村民兩個層次,實施開展對接幫扶措施。幫助包聯村理思路、做規劃、謀項目,同時對種植大戶和相關村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抓好典型示范。四都鎮深入實施“110”黨員服務群眾工作機制,通過合作社黨員帶動和結對幫扶,指導村民發展當地特色農業。長汀縣融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長汀縣供銷社的指導幫助下,成立了龍岩市首家“聯合社資金互助部”,融資200萬元,豐富了各成員社的農機具種類和服務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聯合福建省農科院推廣種植高產優質水稻種植,帶動農戶科學種植優質稻3000多畝,加盟合作社的農民300多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

3.探索數字營銷新渠道。借助抖音、京東等自媒體、電商平台,縣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鄉鎮領導和合作社理事長親自開展線上推介,促進產銷銜接和產品流通,積極拓寬合作社農產品銷售渠道,真正讓農村經濟“活起來”、“火起來”。近年來,河田飛雞登陸京東、網易嚴選和永輝超市、元初食品。2020年,開展“全閩樂購·幸福長汀”促消費系列活動,縣長帶頭網絡直播、線上帶貨,實現電商交易額91.5億元。

總體來看,長汀縣以推進“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為契機,牢牢把握合作社“姓農屬農為農”的特質,深入探索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內部活力和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合作內容不斷豐富,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為推進當地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長汀的探索和實踐說明,合作社能不能辦好,老百姓能不能共同富裕,黨建引領是核心,選好帶頭人是關鍵,產業振興是重點,政策扶持是基礎。

二、面臨的主要難題和挑戰

從調研的情況看,長汀縣農民合作社大部分仍處於初創期,成立時間短、組織化程度不高、成熟模式和經驗較少,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還面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和挑戰。

(一)資源稟賦山多地少,農民合作社規模化發展條件先天不足

長汀縣是我國南方地區眾多“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縣的典型代表。全縣轄18個鄉(鎮),總人口55萬,土地面積3104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僅30余萬畝(佔比約6%),呈“山地多、林地多、耕地少”特征。自然條件決定了長汀縣耕地碎片化特征突出,道路、灌溉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待完善,農業田標准化、農業機械化、產業規模化難度較大,農民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目前,長汀縣規模最大的融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流轉了河田、三洲、紅山、四都、大同、南山、羊牯等7個鄉鎮的部分土地,規模也僅6000余畝。

(二)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村級黨員干部的示范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些村干部受文化水平制約,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來引導和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支部領辦合作社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河田鎮31個村支部,隻有7個支部領辦了合作社,佔比22%。基層黨組織在發揮組織引領,凝聚人心方面不夠有效有力,黨員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不足,在統一社員思想,整合村民力量,提升合作社運營效率等方面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因地制宜,引領村民發揮合作社優勢打造“一村一品”上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技術和管理人才短缺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相對不足,青壯年外流人口較多,留守農村的基本都是“3861”部隊,老弱病殘較多,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四都鎮18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7170人,但有6個村的常駐人口不足100人。另一方面,合作社發展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嚴重短缺,思路廣、想干事、善發展、能致富的領頭羊仍比較欠缺。長汀縣80%以上的合作社由小農戶組成,多數雖具有一定的農作物種植實踐經驗,但受限於年齡閱歷和文化水平,在產品開發、品牌創建、提升附加值等方面能力不足,單靠“土專家”和“田秀才”難以高質量發展。古城鎮全鎮17個行政村,農村實用人才僅9人。

(四)發展模式相對單一,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現有合作社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種植養殖、農產品銷售等低層次合作,產品結構單一,生產銷售模式粗放,缺乏從事系列產品和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開發,缺乏通過品種優化、質量控制、文創宣傳等手段打造特色品牌和注冊商標意識,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市場認可度和佔有率低。在推動農業與二產、三產融合、農旅融合等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發展路徑,農民以承包土地和閑散資金入股合作社分享土地經營和資金入股的增值效益等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提升。

三、推動黨建引領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工作思考

下一步,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迫切需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功能作用,在現有工作基礎上著力做好以下四方面重點工作。

(一)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合作社發展,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科學統籌規劃,細化分類指導,完善部門區域聯席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政策指導和保障支持體系,確保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正確、項目精准、發展規范和質量提升。加大合作社帶頭人培育力度,健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吸引更多有信仰、有本領、有擔當的黨員干部和致富能人深度參與合作社發展,助力推動鄉村振興。加強政治引領,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干部學院等重要作用,教育引導農村干部黨員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努力成為推動合作社發展的行家裡手。深化對口支援,繼續支持農村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單位、重點高校、經濟發達地區開展干部雙向挂職交流,為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更好地組織保障。強化合作社正面典型的表彰獎勵,動員爭取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合作社發展。

(二)穩步推進產業聚人、待遇留人、事業引人,持續加強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

探索建立國家級、省部級合作交流平台,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推動產業化相關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深度合作,積極發展農村優勢特色產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產業集聚延鏈。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合作社的激勵力度,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引導專業人才在合作社兼職兼薪或離崗創業。深入落實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工作等領域人才支援服務合作社,支持培養本地合作社的急需緊缺人才。

(三)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農業綠色標准化、適度規模化發展

設立國家專項資金,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公路建設、農田供水等基礎設施問題。深入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探索合作社產業發展的用地政策,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大對低效用地再開發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對列入國家有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范圍並按規定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加快道路、電力、通信、物流、養老、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四)持續加大財政金融保險等支持力度,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進一步發揮財稅支農強農扶持引導作用,注重財稅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完善財政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業務范圍,通過市場化方式幫助推動合作社發展。切實提高合作社抗風險能力,深入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有序將更多品種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農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因地制宜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推進分類投保,設立多檔投保標准,逐步提高賠付額度。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的指導監督,把發展質量作為績效評價的首要標准,把帶動服務農戶能力作為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據,推動合作社財務和運營管理規范化。建立合作社發展動態監測機制,優化合作社終止程序,為合作社自主申請注銷提供便利服務。依托“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推動合作社與優質企業合作,搭建對接服務平台,暢通產供銷渠道。

(執筆人:王瑩 調研組成員:劉文臣、韓燕鳳、文剛、王魯蛟、周亮瑾)

(責編:黃宇琪、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