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鄉村振興的主旋律與交響曲

——參加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3年秋季學期臨沂費縣調研側記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3年秋季學期學員第二黨支部第二黨小組

2023年12月06日15:29

2023年10月22至31日,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第二黨支部第二黨小組在山東省臨沂市開展黨性教育和調查研究。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和臨沂市委黨校的精心組織下,全體學員嚴守紀律要求,向實踐學習,鍛煉黨性,強化使命,注重實效,提升能力,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初到臨沂時,蒙山高、沂水長的青山綠水,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盎然生機,蔚為大觀的齊魯文化無不令我們耳目一新。然而,當我們走進一處處革命舊址、聆聽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詩、結識一位位飽含深情的沂蒙兒女,更多的是留在心中的感動、震撼和沉思。

全方位感受紅色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在這次的黨性教育階段,通過參觀華東野戰軍紀念館、陳毅張雲逸舊居、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沂蒙小調誕生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鋼八連朱村紀念館、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劉少奇調研小道、東流阻擊戰紀念館等,和觀影觀劇《沂蒙六姐妹》、《跟著共產黨走》、《婦救會》等,以及身體力行地體驗支前使用的獨輪車、扁擔、擔架、烙煎餅的鏊子等,全體學員深受教育,對“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有了全方位的感受和更加立體深刻的認識。

在沂蒙這片神聖的紅色土地上,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此戰斗。當時沂蒙革命根據地420萬人口,其中120萬人擁軍支前,21萬人參軍參戰,11萬革命烈士英勇犧牲。正是千千萬萬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沂蒙人民,用鮮血鑄就了沂蒙精神豐碑。陳毅元帥曾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沂蒙精神是黨和人民共同鑄就的偉大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山東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學員們都感到,這是一次生動的人生教育和精神洗禮,必將在今后的日子裡不斷激勵我們,把弘揚沂蒙精神與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零距離觀察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

在后續調研階段,我們第二黨小組來到臨沂市費縣,短短的5天行程裡,我們去了費縣8個鄉鎮、21個點位,行程共300余公裡。在群山環抱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鎮,村容村貌整飭有序,而又創造著各自的特色,正在奏響著鄉村振興的主旋律,一幅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圖景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們看到,以網格化管理、積分制信用管理和數字化村務管理為典型特征的鄉村治理費縣模式,行之有效,大大促進鄉村共治共享的不斷發展。網格化讓鄉村治理精細到戶,能及時解決村民的需要﹔積分制有效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數字化則包括推行村民用章“一次辦好”(村村都配備了自動蓋章機)、村級事務“一網通辦”、村務村情“一碼通曉”等內容的鄉村智治新模式,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服務零距離、辦事零接觸”,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在不同的層面上都提升了鄉村治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通過這些具體而微的治理能力建設,不僅加強了基層黨的建設、改進了黨員干部作風,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治理有效路徑。

得益於沂蒙精神的浸潤,這裡鄉風勤懇、質朴,在交談中,我們感到基層黨員干部不僅勤懇、質朴、忠厚、好客,他們敬業奉獻的精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說,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費縣為提高工作效率,普遍實行周一至周四為“無會日”制度,以確保日常工作的有序開展,會議則都放到周末或者下班的時間開。在這樣的敬業精神激勵下,黨員干部曉暢村情、深知民意,能夠攻堅克難、扎實創業,在鄉村治理中交出一份真績實效的優秀答卷,也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沉浸式體驗現代農業生態綠色發展的費縣場景

費縣縣域內多山,農業發展也因此呈現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點多面廣的“交響曲”特征。胡陽鎮的“胡陽西紅柿”品牌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名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國綠色農業十佳地標品牌等﹔“費縣山楂”入選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山東省優秀地理標志產品﹔費縣還有山東省最大的優質核桃生產基地,全國優質核桃示范基地等。我們在調研中實地感受到,當地農業發展堅持走“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品牌化”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以特色種植產業為主導,圍繞“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准化生產”任務目標,重點突出產品質量安全,優化產業布局,調整品種結構,增強創新驅動,培育優勢品牌,構建從品種篩選、育苗、種植、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到銷售市場的全產業鏈條,是一條基本的發展經驗。

堅持綠色發展,注重生態循環,成為將青山綠水轉換成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圖景的重要思想保障。比如,在東蒙鎮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孵化中心,共實施蔬菜產業發展提升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兩個項目,建立耕地質量保護、化肥農藥減量和有機肥替代等生態農業技術集成推廣體系,推行微生物菌技術尾菜處理制作酵素、植物秸稈和畜禽糞便堆肥發酵制作有機肥等就地還田技術,初步形成“菌—菜—菌”與菌—菜—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新型生態循環種植模式,既能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還能增加農作物產量。

在費縣,令我們印象深刻的還有“頭雁引領、歸雁助力、鴻雁示范、雁陣齊鳴”的多維度人才政策。比如周家庄村村書記作為“頭雁”第一個開始建自家民宿,帶領鄉親們建成紫藤花開、櫻桃飄香的民宿村。“歸雁”主要指“請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行動,“鴻雁”則是指從外地引進的人才隊伍。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雁陣”已經孵化成功並快速發展壯大,成為費縣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結束調研的前一天晚上,臨沂圓月當空,微風習習,令人陶醉。我們腦海裡不斷回響著的,是“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是“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通過在費縣的學習調研,我們猶如在無人機的鏡頭裡看到了整個中國鄉村振興的縮影。

一語不踐,萬卷空虛。總共10天的學習和調研,短暫卻難忘,蒙山沂水,精神綿長。這是一次全方位感受、零距離觀察、沉浸式體驗的國情教育和思想教育,令我們思考良多。沂蒙老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如今的沂蒙山區,山更青,水更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黨員干部群眾,共同創造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巨大成就,孕育出具有時代價值的精神,這些都深深啟迪我們:作為第一方陣的黨員干部,必須以調查研究為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不斷在調查研究中提高本領能力,以更好地履職盡責。

(責編:黃宇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