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刷新資源觀 求解振興路

——參加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湖北黃岡調研側記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3年秋季學期學員第三黨支部第一黨小組

2023年12月06日15:34

秋意初顯的大別山,漫山遍野紅黃綠交錯相映,山水依舊如夏日般俊美靈秀。根據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安排,第三支部第一黨小組一行6人帶著《做好紅綠文章,推動鄉村振興》的課題,前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英山縣,與當地干部群眾同頻共振,接受一場精神洗禮,共話一次振興良策。在“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熏陶下,我們沉浸到革命老區綠色崛起的生動實踐中,走進40余個部門、鄉鎮、林場、村組、企業,深入剖析英山縣如何刷新對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的再認識,積極探索“紅綠”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方法,圓滿完成調研任務。調研組全體成員深切感受到,隻有秉承“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索精神,在調研中與老區干部群眾共情共鳴共行,才能系統把握老區的優點、特點和痛點,才能發自肺腑地為老區振興鼓與呼。

“滿門忠烈”,別無選擇

理想信念不倒,革命火種不熄,這裡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源頭之一。是“滿門忠烈”,還是“滿屋黃金”?歷史証明,這從來不是一道游移不定的選答題,而是一道別無選擇的必答題。

來到位於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的陳潭秋故居,在陳策樓村陳氏烈士紀念室裡,18張《革命烈士証明書》鋪滿了牆,中共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陳潭秋與他的妻子、二哥、五哥、八弟、侄子……陳氏一門18人,率先覺醒於那個年代,赴湯蹈火、前赴后繼,為革命而英勇獻身。18張《革命烈士証明書》以英雄之名,無聲而有力地回答了“要忠烈”還是“要黃金”的歷史之問。

在紅安縣七裡坪鎮觀音閣村的一棵蒼翠的柏樹下,我們聆聽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微黨課,聽著聽著,淚水就模糊了雙眼。“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56位熱血青年走出觀音閣村南征北戰,55個兄弟犧牲了,隻有秦光遠將軍一人活到了建國后。老柏樹傲然挺立,見証著烈士的初心,他們為了自身的徹底解放,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別無選擇地踏上革命之路,流盡最后一滴血。嗚呼,觀音閣55英烈,何其痛哉,壯哉!前人的故事,必將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在英山縣陶家河鄉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郁氏祠,我們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追尋紅二十五軍永不磨滅的革命印跡。軍中絕大部分戰士是13歲到18歲之間的“童子軍”,如此年輕,卻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從大別山區開啟漫漫長征路,沖破封鎖率先抵達陝北立大功。全家66口人被殘酷殺害,並沒有嚇倒軍長徐海東,相反,他以更加昂揚的斗志義無反顧地沖向敵人。紅二十五軍的歷史告訴我們,信仰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既然別無選擇,那就頭也不回地堅定跟黨走,不勝不休,不勝不休!

這是一次直擊靈魂深處的錘煉黨性之旅,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別無選擇,毅然選擇,隻不過革命先輩選擇的是救蒼生、救中國的真理。在這裡,真理的味道那麼香甜,真理比黃金更值錢。

念好“五字口訣”,練好調研真功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按照“深、實、細、准、效”這個“五字口訣”的要求,我們深入英山、解碼英山,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居民社區、街頭巷尾,接地氣、察民情、取真經,活學活用在黨校學習時掌握的調研方法論,同時根據實際創新優化調研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始於預、行於民、終於實,更好地搭“求實深查之矢”射向“服務群眾之的”。

一是把問題意識貫穿始終,打破砂鍋力求“深”。出發前,我們拿到赴英山調研的題目后,調研組全體成員先開展了一波網上調研,廣泛搜集有關英山縣“紅綠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材料。來到英山后,我們既注意對英山縣的亮點進行總結,又注意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每到一地、每遇一人必談難點、痛點、堵點,調研組全體成員相互補台、穿插提問,不怕“紅臉”,該問則問,以便“解剖麻雀”時切中肯綮。在與英山縣12個部門召開座談會之前,我們對在基層調研時發現的主要問題進行了一次再梳理,進一步歸納總結出“紅綠兩種資源如何有效融合”“藥茶產業如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等14個問題,提前發放到12個部門手中,在座談會上重點交流,追根溯源查症結。

二是調研結束即開碰頭會,復盤總結力求“准”。在英山調研期間,我們高度重視透過現象看本質、及時提煉規律性認識,把“准”的要求貫穿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為此,每天晚上調研回來,調研組組長都要召集全體成員開一次碰頭會,進行一次“頭腦風暴”,對白天的調研,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分析、綜合,力求精准提煉出需要深度關注、進一步印証和提升的話題。通過5天的碰頭會,我們形成了完整的調研筆記,詳細記載了41個調研要點,包括調研時間、地點、談話對象以及有價值的話題。

三是交換比較反復熟練用,兼聽則明力求“實”。調研是一個聽到不同聲音、經過多次“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隻有這樣才能防止偏聽偏信、避免以偏概全。一方面,我們注意擴大訪談對象范圍,既有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勞模、各級干部,又有企業家、個體戶、農民,通過與不同視野、角度的人進行對話,做到既站在英山看問題,又跳出英山想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注意針對同一個問題傾聽不同的看法、意見,比如發展英山雲霧茶這個特色產業,到底是品牌多了好還是少了好?直播帶貨有沒有必要性?需不需要一個龍頭企業對茶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比較我們發現,7位受訪對象觀點各異,不能盲目下結論,需要我們反復論証、統籌把握,才能做出符合實際的判斷。

共情共鳴共行,聚焦急難愁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好調查研究,需要設身處地傾聽群眾的難處和呼聲,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解決問題。

在英山縣調研過程中,調研組全體成員一直在不斷思考一個命題:“28年紅旗不倒”的英山縣,在加速綠色崛起、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新時代新征程上,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什麼?我們的調研能為英山縣貢獻多少智慧與力量?

這樣的初心與使命,一直縈繞在調研組每位成員的心頭。我們不能滿足於做問題的“收集員”,更重要的是做好問題的“研究員”,透過不斷的追問以及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真切地發現了不少當地干部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經過深入分析研判,我們把這些問題歸為三大類:

一是自力更生類,即英山縣本地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在個別訪談、集體座談過程中,反饋給我們很多問題,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問題當地可以創造性解決,不必“等靠要”。比如,提升畢昇紀念園文旅發展水平、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問題,當地可以加大創意策劃力度,通過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增加活字印刷工藝體驗活動等,提升游客體驗感和參與度,使“畢昇”這個英山縣獨有的大IP具備更大影響力。

二是外力支持類,即更高層面幫助英山解決的問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聽到的一個特別集中的呼吁是迫切需要建設高鐵。英山縣至今“手無寸鐵”,鐵路特別是高鐵是空白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與物的高速流動,不可避免抬升發展成本,嚴重制約縣域發展。當地干部群眾強烈希望解決這個“卡脖子”難題,爭取將武漢經英山至安慶高鐵早日列入國家鐵路發展規劃。而這個問題不只是英山縣,大別山區還有多個縣與之類似。

三是深入研究類,即當下難解決但未來需重視的問題。令我們未曾想到的是,英山縣的老齡化率竟高達24.4%,超過全國、湖北省平均水平。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當地農村老齡化更甚,有的村實際超過30%,人口死亡率大於出生率,負增長趨勢明顯,大多數50歲以下的村民在外打工生活,村裡生活的主要是空巢、留守老人。與之相對應的,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托養機制創新跟不上。部分農村提前進入“超級老齡社會”的現象,既值得當地積極探索解決,未來形成可資借鑒的工作模式﹔又值得調研組全體成員長期關注,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跟蹤、深入研究。

英山,我們調研六天五夜。

英山,我們還會日夜思念。

(責編:黃宇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