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精耕細作”

劉宇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03月13日08:50

“精耕細作”原意是指我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和田間管理體系,描述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通過認真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農業生產方式,它高度凝練了中國傳統農業的典型特征。黨的領導人對該成語的經典引用出自1957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作《做革命的促進派》的報告中,提到“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后也用該成語比喻做事認真、專注細致、持續深耕,通過集約運作達到提升產能、提高效率、改善效果的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精耕細作”運用到貿易投資、人文合作、干部成長、對外開放、企業發展等多個領域,極大擴展了該表述的適用范圍,豐富了其內涵要義,對各級干部准確把握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爾出席中韓經貿合作論壇時強調,中國對韓投資尚處於起步,“小荷才露尖尖角”,但隻要精耕細作,一定會蓮香十裡飄。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是衡量對外開放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密切國家交往的重要引擎。發揮好貿易投資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對於加強雙邊經貿往來、推動世界經濟復蘇都大有裨益。為此需要持續擴大投資開放領域,提升跨境要素流動效率,建立更加開放的政策體系,打造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以更好保障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的安全有序流動,構建起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016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廣泛社會基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唯有人文相親,才能持久推動經濟相依、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致力於打造的是各國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倡議提出以來,各國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范圍不斷延展,成果持續顯現,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成為凝聚共識、增進互信的情感紐帶,也為我國在世界舞台上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擔當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8年7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年輕干部培養,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長,要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施肥澆水、修枝剪葉、驅虫防病。年輕干部具有思維活躍、精力旺盛、知識體系新的優勢,也有經驗不足、歷練不夠、定力不強的短板,要對照“德能勤績廉”的考核向度,聚焦“育選管用”的重點環節,尊重內在規律,兼顧個體差異,注重因勢利導,突出精細精准。在干部從政全周期和履職全過程中,既用“公平尺”一量到底,也用“顯微鏡”見微知著,還用“望遠鏡”深謀遠計。通過對年輕干部全覆蓋納入、分層次培養、梯度化鍛煉、常態化監督的教育管理,努力做到優育、精選、嚴管、善用,讓年輕干部在多“墩墩苗”的歷練中,堅定理想、錘煉黨性、擔當作為,練就可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重任的硬脊梁、鐵肩膀和真本事,成為黨和國家需要、人民群眾信賴的先鋒力量。

2018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向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所致的賀信中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希望投洽會以雙向投資促進為主題,精耕細作,打造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精品,辦成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發揮積極作用。進入新時代,對外開放面臨的內外部形勢都發生了復雜深刻的變化。從外部看,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世界處在開放與保守、合作與封閉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從內部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開放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重速度規模向重質量效益轉變,著力形塑技術、標准、品牌、質量、服務的綜合競爭優勢,形成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形態,展現我國強勁的經濟韌性、充足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合作空間,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2022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22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希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和社會穩定的“神經末梢”,涉及千家萬戶,關乎國計民生。近年來,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亮點。這些企業在工業基礎領域精耕細作,通過以專注鑄專長、憑深耕得優勢、靠配套強產業、用創新贏市場的運作模式,展現出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鮮明特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助支持和紓困解難,能夠筑牢經濟基本盤,穩住社會基本面,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這既是增強中小企業內生動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壯大實體經濟,防止脫實向虛的必然選擇。

(責編:黃宇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