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這篇重要文獻深刻闡明了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系統概括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指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和關鍵舉措,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而且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隻有完成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新時代,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發展動力活力競相迸發﹔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大量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各國都在搶佔科技制高點、爭奪產業主導權,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圍繞前沿技術、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來自外部的科技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從內在條件看,我國仍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爬坡過坎階段,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適應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新動能、新優勢,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階段性轉換。
與原有生產力發展模式相比,新質生產力呈現許多新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文獻中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力是人運用生產資料,借助科學技術和自然條件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與我國原有生產力發展模式相比,新質生產力呈現許多新的特征。
從生產力的動力來源看,原有生產力發展主要依靠大規模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新質生產力則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能夠在不過多消耗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有形生產要素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生產力構成要素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培養更多具備知識化、專業化創新能力的新型勞動者,提高勞動資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水平,而且將數據、信息、量子、基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生產要素引入社會生產,大幅度擴展勞動對象范圍,極大拓展生產發展空間。從生產力的載體看,新質生產力會帶來產業體系的巨大變革,我們不僅要抓住機遇,積極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超前布局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未來產業,牢牢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主動權,而且要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促進傳統產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不斷邁進。從生產力的評價標准看,新質生產力要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和管理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本地的比較優勢和產業基礎,採取差異化發展模式,避免盲目追逐一些所謂的“風口產業”“高大上”的項目,導致重復建設、惡性競爭、投資浪費。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忌“喜新厭舊”,防止隻注重發展新產業,忽視傳統產業,甚至把傳統產業視為“低端產業”“落后產業”簡單退出,導致新舊動能斷檔失速。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促進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接續平穩轉換,扎實有效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揮創新的主導作用,堅持以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更大成效。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闡述了以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五方面關鍵舉措。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隻有將科技成果產業化,才能成為現實的先進生產力。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要靠創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撐。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責編:高夢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