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觀中國與中國觀

——讀《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有感

王 瑨

2024年11月27日10:56

一生未踏足,始終在關注。端起歷史的望遠鏡與顯微鏡,馬克思、恩格斯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深刻思考著被壓迫的東方民族自我解放問題。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馬克思撰寫了十幾篇關於中國的通訊,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相,為中國人民伸張正義。”通讀《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最深刻的體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下簡稱“馬恩”)充分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的結構性危機、民族地區的歷史性走向。

鑒古觀今,創造轉化。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當代中國也並非“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重溫馬恩如何觀中國,是為了體悟馬恩的中國觀,從而更好地讀懂今日的中國。

一、從人民立場觀中國,站在正義與真理的一邊

看待侵略,馬恩犀利批判西方列強的殘暴行徑,揭穿西方媒體“被黃金的鏈條和官方的鏈條同現政府緊連在一起”的虛偽面紗,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貿易“比奴隸貿易更凶殘”:英國的侵略是“海盜式的掠奪”,“不用出動一兵一卒”的俄國是“漁翁得利的老手”。

看待反侵略,馬恩以“中國的領土主權、財產安全、文明延續均受到蹂躪”之事實為基點,堅定支持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他們稱鎮江保衛戰“絕不缺乏勇敢和銳氣”,太平天國運動則是震驚中外的“大爆炸”,深刻指出中國進行的是“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是“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人民戰爭”。保家衛國的磅礡力量,挺立起覺醒中國不屈的脊梁,呼應著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訴求——為人類求解放。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征程,多少壯懷激烈的故事,多少向死而生的犧牲,多少百折不撓的奮斗,多少千難萬險的跋涉,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尋,多少執著堅定地前行……歷史用如椽之筆將顛扑不破的真理刻入人心: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以唯物史觀觀中國,洞悉世情國情的內在肌理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在馬恩眼中,古代中國具有先天強勁的科技優勢。然而,它並沒有因此長成“正常的文明小孩”。

原因何在?馬恩進一步分析近代中國的沉疴舊弊:“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結構、“無力控制人民和抵御外侵”的腐朽制度、“不顧時勢,幻想自欺”式的社會風氣。同時,腐敗作風同鴉片煙箱一起“被偷偷帶進這個帝國”,徹底“侵蝕到官僚體系之心臟、摧毀了宗法制度之堡壘”。這背后,蘊含著馬恩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深刻洞察、辯証思考。正確認識國情的中國觀,為我們提供了歷史分析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

把握歷史主動,尤需頑強的意志,尤需雄健的精神,尤需踏石留印、定氣如山的實踐。如今,我們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調整生產關系以激活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能,自覺完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三、用大歷史視野觀中國,統籌世界與中國的發展大勢

火藥和印刷術促進了德國手工業的繁榮,英國發明的新機器奪去了中國千百萬工人的飯碗,相隔萬裡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也可以通過黑格爾所說的“兩極相聯”方式建立聯系。

馬克思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堅信:“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恩格斯在甲午戰爭后則從中國全面開放導致剩余勞動力激增、加劇社會矛盾的角度指出:“這次中日戰爭能使我們在歐洲的勝利至少加速五年並使它空前順利。”

就中國問題的最終所指,馬恩熱切地希望中國開辟“整個亞洲的新紀元”,為未來中國冠以“中華共和國”之名。“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會逃奔亞洲,最后到達萬裡長城……那麼他們說不定會看見這樣的字樣:中華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他們還認為未來“太平洋就會像大西洋在現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紀一樣,起著偉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線的作用”。

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告慰他們:矢志復興的中華民族,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正一步步拾級而上。中國觀世界,世界觀中國,共同書寫著新的篇章。

也許,通過這樣一本經典,我們更能真正看懂今日中國“平視世界”目光的來處,真正讀懂那個偉大的聲音、那段歷史的旁白——“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作者系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2024年秋季學期科級青干班學員)

(責編:黃宇琪、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