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五個統籌”是我們黨從我國經濟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識,是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當前經濟領域突出矛盾的具體體現,既是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
統籌的目的是兼顧,就是要善於從全局看問題,平衡好經濟社會發展中各方面的關系,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發展既面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極限施壓、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內需求不足等挑戰。在極為復雜的條件下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學會“彈鋼琴”,兼顧方方面面。既要善於發現苗頭性的問題,抓早抓小,否則,“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小事件可能演變為大風險﹔又要善於抓主要矛盾帶動次要矛盾的解決。
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效市場就是通過價格和競爭機制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做到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有為政府就是政府能夠及時彌補市場失靈,培育、監督、保護市場,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首先,要科學界定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及各自的功能。市場的功能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政府的職責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其次,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証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再次,要在實踐中把握好度。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該為的要為到位,不該為的堅決不為。實踐証明,缺乏宏觀調控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導致兩極分化、嚴重經濟危機、社會動蕩﹔缺乏市場調節機制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經濟缺乏活力。這兩種經濟模式被實踐証明都是不可取的。市場和政府之間不是對立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是板塊式的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各個國家都需要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實現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之所以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問題,原因在於政府放了不該放的、管了不該管的,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需要政府職能到位而不越位、不缺位。“放得活”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放出更高的市場效率、更強的社會活力、更好的市場效益﹔“管得住”就是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好彌補市場缺陷,實現有序、公平、高效。
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提供給市場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總量。總需求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社會可用於投資或消費的支出所實際形成的對產品或服務的購買力總量。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就是要在國民經濟運行中不斷實現高水平動態平衡。如果總供給長期嚴重大於或小於總需求,就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或資源閑置,難以實現潛在經濟增長。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一方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我國居民的需求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但供給結構沒有隨之改變,導致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就要求促進產能過剩的有效化解,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向質量和品牌要效益﹔促進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要從需求側發力。因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同樣存在有效投資和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
擴大有效投資需求,需抓住重點。一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我國新型城鎮化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新增城鎮人口仍然保持較大規模。雖然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持續增加,但結構不平衡,對房地產既存在剛需,也存在改善性需求。要持續改善市場預期,優化存量、提高質量,調整住房限購政策,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推動城市更新。我國城鎮化正在從過去以人口數量增加、城鎮面積擴大的量的擴張為主轉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以人為本的質的提高為主,城市更新會釋放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三是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支持高標准農田建設。
擴大有效消費需求,需構建長效機制。重點在於,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讓更多居民有能力消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讓城鄉居民敢於消費﹔為低收入者發放消費券,既有利於保障和改善其生活水平,又可以擴大消費需求﹔深化教育、醫療等體制改革,降低城鄉居民支出預期﹔千方百計增加就業,特別是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和就業服務,實現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著力改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機銜接,其最主要的任務是實現供給側有效暢通,憑借強大的有效供給能力打通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擴大有效需求。實現供給側的暢通,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供給體系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以新動能更新替代舊動能的過程。培育新動能,就是要推動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更新舊動能,一方面要以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要淘汰能耗高、不符合環保和安全要求、低效率的落后產業。隻有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更好地淘汰落后產能,才能順利地實現“騰籠換鳥”,才能把稀缺的資源配置到新的動能上,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要瞄准科技進步前沿,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規范發展各種風險投資,促進未來產業的萌芽、成長和壯大。健全對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
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傳統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傳統產業不等於落后產業,經過技術改造之后可以升級為現代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用國家技術標准、能耗標准、安全標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我國國土面積廣大,自然條件、文化習俗、科技基礎、產業配套等有很大差異,這就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有針對性地補鏈、延鏈、強鏈。發達地區要發揮好科技研發力量雄厚的優勢,側重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欠發達地區要重視先進技術應用。東部地區具有數據研發優勢,重點發展數據中心,西部地區具有能源、土地優勢和適宜的氣候條件,重點布局算力中心,形成合理分工、科學布局、高效協作的機制,優化資源的區域配置。
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存量是指在某一指定的時間點,過去積累的產品、貨物、儲備、資產負債結存的數量,增量是指在特定的時段形成的各類資產增加量。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做優增量的重點在“優”,要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更大的效益,優化增量結構。盤活存量的重點在“活”,讓閑置資產活起來,進入國民經濟循環體系,讓稀缺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盤活存量可以帶來增量,做優增量有助於盤活存量。存量不盤活,直接制約國民經濟增長,增量必然受到影響。增量不僅要增加量,更要做優,否則就會形成新的閑置資產,增加盤活存量的負擔。
做優增量,就需要支持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引領新方向,開辟新賽道,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盤活存量,就需要用足用活支持政策,促進產業園區盤活存量閑置低效土地,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卡點,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需要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釋放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的活力,促進閑置資源優化利用,加快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是多維的,包括經濟增長連續性,即表現為一個連續不斷的增長過程﹔平衡性,即經濟結構的協調與優化﹔可持續性,即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更加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公平性,即在分配上注重公平,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安全性,即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提升質量就是要在上述各維度實現新的提高。隻有不斷提升質量,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經濟發展總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做大總量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前提。隻有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才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才能做大“蛋糕”、增進民生福祉,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做大總量中提升質量,在進一步提升質量中做大總量。過去隻注重量的增加忽視質的提升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和傳統的生產力發展路徑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我國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要通過質的有效提升引領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量的合理增長支撐質的有效提升。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就需要充分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市場壟斷,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現優勝劣汰﹔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在全方位開放中提升質量做大總量。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責編:黃宇琪、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