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一座璀璨新城的“蝶变”之路

——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现状调研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4年秋季学期处级进修班调研组

2025年01月16日15:48

摘要:深圳光明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积极探索“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于一体的核心框架,为璀璨“蝶变”提供了强劲动力。总结光明科学城“政府建平台、市场管使用”“沿途下蛋”“拎脑入驻”“分轨培养”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的经验做法,共同应对中美博弈的潜在风险,有效解决数据共享制度壁垒等问题,为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创新 政府有为 市场有效 自立自强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本调研组赴深圳市光明区,参观考察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合成生物、脑解释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深圳理工大学(光明校区)、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十余地,深入了解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现状,并围绕调研主题赴波顿集团分析测试研究院(国家级CNAS实验室)和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开展拓展调研,聚焦“关键小事”,总结光明科学城在政府服务、市场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破“茧”成“蝶”

2018年,光明区挂牌成立。五年时间,在这片因“光明农场”而得名,遍布奶牛场、养猪场、养鸽场、糖厂的土地上,一座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拔地而起,一个个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高精尖科技创新企业集聚而来,光明科学城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框架,迎来第一次“蝶变”。一是科学城建设布局初见雏形。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重点实验室和2所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为现代科技取得突破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也成为交叉学科提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科研投入产出不断增加。2023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超过200个,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25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万件。三是顶尖创新人才集聚初具规模。目前已引进院士5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400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四是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光明区已集聚百亿元级企业9家、上市公司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61%。

二、“蝶变”秘籍

“政府、市场、科研机构如果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就能通过科技创新形成可持续的财税大循环”。调研组成员在深圳理工大学展示的一幅蝴蝶图示面前驻足许久,从中找出了光明科学城的“蝶变”秘籍。

(一)服务服从国家大局,科学谋划战略布局。一是立足自身优势,与深圳市政府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深度结合。与鹏城国家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有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和深港澳创新要素流动。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芯片、人工智能等多项“卡脖子”技术,为战略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为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创新载体,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提供场所建设、配套设施及启动经费等支持,实现外部创新要素引进与内部创新资源培育良性互动,为实现更多“从0到1”的战略性、原创性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二)政府市场各尽所能,优化资源配置效能。光明科学城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方面大多实行“政府投资、市场主体运营”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在场所建设、重大设备购置等方面由政府前期投入,政府会给平台设定长期目标,在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重点支持扶持一些基础研究项目或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并提供日常运转经费的稳定支持,为开展科研与创新创业提供基本保障。例如,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备资金8.8亿元均由政府投资。政府在进行适当规范和适度调控的同时,充分尊重实验室或科研团队的自主性,由他们自行组织具有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日常运营,利用市场机制不断对平台进行优化和升级。目前,光明科学城已逐步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运营规则,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开放共享,让大科学装置成为引领前沿研究和催生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强引擎”。仅在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就有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分析技术中心、脑成像分析技术中心等10个共享平台。

(三)创新市场深度融合,“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和资本全程介入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沿途下蛋”;同时,市场和资本带来的收益又可以反哺科技研发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按照“研发空间上下贯通共享,产研团队左邻右舍相融,技术企业内接外延互动”的理念,合作建设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实现辖区“设施+人才+技术+产业”的科学布局。“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有效打破了科技研发与产业孵化的时间与空间壁垒,建立起“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科研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目前已吸引全球300多家企业报名,46家企业成功落地,其中7家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光明实验室与微众银行联合打造揽月平台,通过AI技术分析多源卫星数据,构建AI碳汇测算模型、AI碳汇时序分析模型等场景,可以对全国钢厂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指数,市场前景应用十分广阔。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还依托鹏城实验室和政数部门算力,以及腾讯等国内知名大模型厂商,赋能应急管理行业领域大模型应用,以科技信息化加速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四)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光明科学城从政策端、资金端、空间端、研发端、伙伴端“五端”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是光明区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落地市级50亿元规模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规划建设平方公里级智能传感新型产业社区,布局建设兼具研发中试和量产能力的微机电系统中试线,“牵手”全球领先智能传感器产业分布式科研创新数字平台德融宝,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超百亿元。未来产业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依托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的未来产业和优质企业总量超过60家,集群总估值达70亿元。产业链与创新链是密不可分的,光明科学城的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深圳市民营企业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自我创新能力。深圳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量的比例超过97%,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六成,深圳及周边区域集聚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将全球最优秀的技术和创意转化为产品。从事香精香料行业的深圳波顿集团,每年固定将利润的8%作为研发资金,今年大约投入4亿元,已经形成1000多人的科研团队,在与欧美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了较强的抗压能力。可以说,各类科研机构、创业主体都能在深圳以及周边城市找到自己需要的配套产业链和技术创新成果,这也是光明科学城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

(五)完善“拎脑入驻”机制,提高引才用才育才成效。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光明区加快构筑具有光明特色的“人才金字塔”,谋划出台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支持政策,实施“人才无忧”系列行动,更好地支持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性人才等各类人才发展,注重让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两翼齐飞”,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的人才基础。有些科研机构针对顶尖人才,除了安家费,还按需定制科研设施、配备科研团队和后勤服务团队,让他们能够“拎脑入驻”,吸引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对个人与单位的直接激励措施,个人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和最高1000万元的科研资助,单位最高可获300万元的引才奖励。在培养人才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深圳理工大学设立“分轨培养”的教学体系,大一以“书院”为建制开展通识教育,并在3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轮转,大二确定专业,大三实施“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等,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光明科学城多数科研单位采取同行评议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考核体制,形成严格完整的评估程序以及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研究队伍的创新潜力。例如,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理工大学均采取“1.3.5”评价办法,允许科研人员试错,一年一报告,三年中期评价,五年总评审,形成了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和有效考核机制。光明实验室除落实深圳市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外,还规定科研人员若有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企业,将以股权或转让金的形式将75%—80%的收益奖励给个人,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束“蝶”之困及纾困之策

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光明科学城在“蝶变”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一)在高端技术“卡脖子”领域急需突破困境。在重要实验设备和精密仪器等尖端技术领域,如半导体制造、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水平与海外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仍依赖进口,受国际供应链影响较大。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可能是一个重要风险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管理体制机制跟不上科研机构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深圳理工大学为例,政府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需要不相匹配,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加速建立。

(三)大数据应用特别是在共享合作方面存在较多障碍。尽管光明科学城也将数据共享作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各类政务、科研数据在脱敏脱密、有效共享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数据交换共享方式不够便捷、高效。同时,科学城一些平台和创业企业,在购买使用国际数据、国内其他地方数据方面存在更多困难,难以获得稳定真实有用的数据。

基于上述情况,调研组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聚焦国家战略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半导体制造、生物信息分析等领域,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促进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提高整体技术开发与应用效率。

(二)持续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光明科学城系统梳理总结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国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例如,针对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探索优化博士点申请快速审批机制,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式大学、智慧校园。

(三)推进数据安全交换共享。健全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完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奖励激励机制,鼓励政务、科研等公共数据资源跨领域、跨学科交换共享,加速数据赋能。以大安全大应急为例,建议依托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快丰富应急管理大数据主题库,汇聚接入各行业领域各维度静态有效数据资源,及时动态获取应急状态下实时数据资源,深化应急管理大模型应用,持续助力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成员:王娟、左右志、王永魁、高伟、朱海国、迟明刚)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