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
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從理論角度回望脫貧攻堅偉大歷程

張天佑

2021年05月20日15:29

作為農業農村部環京津產業扶貧共同行動的一名挂職干部,歷經了壩上草原四個寒冬的挂職洗禮,躬耕三年多的扶貧實踐之后,再次回到四年前的出發地農業農村部黨校學習三個月后,我深深覺得,經過實踐的理論學習更加自覺,更加自信,更成體系,更有效能,常有頷首稱是、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通透之感。挂職鍛煉是去一線親身實踐,培訓教育學習是進行理論武裝。理論聯系實際,本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

“人民至上”,“人民主體”,“人民共享”,“人民評判”,“人心就是力量”,這五句話常常把我的思緒從校園拉回攻堅一線。回望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1000多天裡,為百姓做些實事,不厭其小,不厭其少,不厭其煩。找項目,找市場,找技術,找工作,找對象,挂職時間有限,多做一件是一件。“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句話對於共產黨員來說太過輕淺。“人民至上”,絕不是口號,這本就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主旨主因主脈。

黨校學習期間,我在深讀馬列經典時常常掩卷長思: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近億人的百年大黨,發起一場人類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到底為什麼?扶貧說到根子上,扶的是什麼?是人心!扶的是貧困群眾通過雙手改變命運的進取之心,扶的是老百姓對黨的擁戴之心,扶的是基層干部對黨的追隨之心。“人心就是力量”,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從前叫扶貧攻堅,主要讓干部來干,后來叫脫貧攻堅,主要讓百姓來干,這就是“人民主體”。

從矛盾論的觀點看,產業扶貧就是解決產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這是“五個一批”中最需要貧困戶主動參與的。怎樣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體?這考驗著我們的群眾工作能力,就是和百姓打交道的能力。

有專家講,中國農民有兩個特點:一是眼見為實,二是從眾心理。身健體勤的貧困戶相對好辦,關鍵是如何讓光棍、懶漢、殘疾人、弱勞力參與到產業就業扶貧中?這需要扶貧干部下一番“繡花”功夫,在他們身邊種下一粒粒可學可復制的種子,激活他們的內生動力。

理學家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聖人,只是被懶惰怯懦的灰塵蒙住了心。但是,當鄉親們親眼看到,大半輩子沒掙過錢的71歲殘疾人唐貴升都能做一件木雕作品賣出36000元,雙腿癱瘓、雙臂截肢的小伙張海濤都能成為直播帶貨的全縣第一網紅,曾經頹廢的獨腿青年馮志春都能成為打印店老板,曾經的上訪戶老臭都能成為全縣有機蔬菜第一人的時候,他們身邊的懶漢就會越來越少,產業扶貧的好政策好項目就能產生實效。

唐貴升們絕不是一個個可有可無的“盆景”,而是一個個在群眾身邊傳導能量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每個人都了不起”!

創造歷史的從來不是什麼英雄,而是英雄的群體——人民。不是小崗村民勇敢分田單干,哪來今日中國之生機盎然﹔不是48歲光棍李強孝老愛親肯干,哪來媳婦上門收入翻番老母笑開顏。作為一名“三農”干部,我們不會種菜,不會種糧,不會養豬,不會蓋房。但我們能做而且必須做好的,是通過政策創設,制度安排,掃去心中“灰塵”,這是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的尊重。

推進改革開放是做大蛋糕,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分好蛋糕,這就是“人民共享”,但共享不等於平均主義。三年多下來,我深刻理解了“百姓”二字的含義,百姓,百人百姓,百人百態,百人百求,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發動群眾,甚至宣傳報道,都要換位思考,強化問題導向,力求“精准”施策,尋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更好地做到“人民共享”。

再說“人民評判”。2017年,因為扶貧領域問題積壓嚴重,河北多地被點名通報。三年多來,全縣知恥后勇,盡銳出戰,脫貧成效考核挺進全國前列,群眾滿意度上升為全省前茅。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沽源縣百姓自發捐款1000多萬元支持國家抗疫。我幫扶村的一位殘疾人在村裡捐了500元,村干部沒攔住,他跑到縣殘聯又捐了500元。我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這幾年共產黨把我照顧得這麼好,國家有難,我不能不管!”——這就是人民作為閱卷人給出的評判。我們的政策對不對,項目好不好,干部實不實,全都在百姓的眼裡、心裡。

回望,是為了更好的遠方。

偉大的脫貧攻堅戰,給廣袤鄉村帶來了產業格局之變,黨員作風之變,民心版圖之變﹔再次証明了我們黨的理論、宗旨、路線和法寶在實踐中的磅礡偉力﹔使一大批“三農”干部筑牢了為黨工作的信仰之基,補足了為農服務的精神之鈣,鍛造了“一懂兩愛”的職業之魂。這些都是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服務鄉村振興之大戰略,需要接續傳承的理論品格和精神財富。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黨校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

(責編:孔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