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信仰在红色土地上升腾!

——湘潭调研有感

2018年12月15日12:43

“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湘潭是毛泽东主席的家乡,这里还走出了彭德怀、黄公略、罗亦农、陈赓、谭政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来到这里,重温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我们每天都在感动中行走、在震撼中深思,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受到了洗礼。

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信仰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里讲一下一个杨开慧的故事。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则回到长沙从事党的地下斗争。这个大学教授的女儿,被捕后,任敌人用尽酷刑就是不屈服。敌人说,只要声明与毛泽东离婚,就可以获得自由。但她却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被捕前,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杨开慧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写在了日记里。她写下了内心的忧伤和痛苦,她也写下对丈夫无尽的牵念。面对内心的困苦和生活的艰辛,杨开慧留下了这样的句子:无眠的夜,一边是你,一边是孩子,顾此失彼,很想哭……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

杨开慧,把对丈夫的牵挂,都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砖缝里。杨开慧的牺牲让毛主席痛苦不已,他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些文稿,直到1982年房子整修才得以重现人间。非常遗憾的是,直到逝世,毛泽东都没能看到妻子的这些文字。毛主席为了让无数中国人有一个幸福的家,他牺牲自己的小家。他不仅牺牲自己的妻子,也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侄子。

在陈赓故居,我们认识了另外一名女性。她的名字叫王根英,是陈赓大将的妻子。1933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王根英在家里被捕,被关进监狱达4年之久。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陈赓在日记里写到:根英在狱达4年,艰苦备尝,在敌威迫利诱下,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立场,不为动摇,使我对她更加敬佩。

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部队被敌人包围,在冲出包围圈后,突然发现装有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便毅然独自向村中奔去,不幸在出村时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手捏报告妻亡的电报,陈赓泪水滚滚而落,当天在日记中只写了一句话:“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王根英牺牲时,她的儿子只有10岁。

作为女性,有什么比做母亲更让她们向往?

作为母亲,有什么比得上孩子更令她们牵挂?

可在信仰面前,这样的向往和骄傲都被她们大义凛然地舍弃了。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许多类似这种壮烈的瞬间,她们用自己的死,来接近奋斗的目标。

有人因看见而相信,有人因相信而看见。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一批因相信而看见的人。

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视死如归!

他们辛苦地播种,却从不问何时能看见收获。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艰苦奋斗,却没有等到胜利成功的时刻。他们在漫漫黑夜中高举信仰的火炬,却在日出东方的前夕,永远闭上了双眼。

共产党最早是从惨败走向胜利的,但是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革命初期,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时不到800人。当时,大家生存都成问题。那点队伍,破烂不堪,衣衫褴褛能打得过谁?但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异常困苦的时刻,他气势豪迈地说:革命的成功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内心是何等的的光明,信念是何等的坚定。

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十几年后,国民党800万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总结的失败教训中,第一条就是信仰缺失,要金条不要信条。

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奋斗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行走在湖湘大地,对这一句会有更深切的体悟。是的!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轻松松成功的!唯此,奋斗才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曾这么写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

看看这一批年轻的人吧!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群热血青年共襄盛举:毛泽东32岁,周恩来29岁,彭德怀29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刘伯承35岁,罗荣桓25岁,粟裕20岁,林彪20岁,叶剑英30岁,陈赓24岁,聂荣臻28岁,谭政21岁,黄公略29岁……

他们大都从小家境优越,在大城市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从此不离不弃,甚至与自己的过去决裂。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他们坚信革命能够成功,他们坚信自己的奋斗价值,坚信自己的死亡将成为走向胜利的铺路石。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感慨万千地写下这样的话:“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我们想说:他们不是疯子,不是神,是中国共产党员!

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选择的意义。

这次红色之旅,陈赓大将故居的一幅照片,给广大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尽的反思。这幅照片的主人是陈赓家的一个短工,他叫许克祥。陈赓的祖父是湘军将领,家庭殷实,是一个富裕的大地主家庭。

许克祥和陈赓是湖南老乡,二人住的很近。许克祥比陈赓长十三岁,但是家境贫穷。为了生计,年幼的许克祥不得不每年都去陈赓家做佣工,赚点救命钱。后来,许克祥进入湖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了军。

1927年,许克祥发动著名的“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陈赓后来回忆说,造化弄人,出身大地主家庭的陈赓成为中共的中坚分子,而许克祥这样穷苦家庭出身的人,却成为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陈赓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也是颇有传奇色彩。1925年黄埔军校学生东征,陈赓救了蒋介石一命。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感激陈赓救命之恩,也不想把这个难得之才放走,便亲自会见陈赓希望能感化他。

双方见面后,陈赓怒目而视。

蒋介石开腔道:“陈赓,你瘦多了。”

陈赓冷笑着说:“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校长你教导我们的呀。我看校长也瘦多了,身为一党一国领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呀?”

双方又是长时间不语。

蒋介石劝道:“你写个声明,认个错,我会给一条很好的出路。”

陈赓坚决不从。

蒋介石器重陈赓,他感激陈赓的救命之恩,他甚至偏爱陈赓,一心想得到陈赓。只是,他不了解陈赓。他对陈赓说,入了共产党是不要紧的,你这个年纪做的事情是不算数的,只要你跟着我就行了。可是蒋介石的一番苦心都是白费。

蒋介石以为,陈赓如此执拗、如此固执,只是因为他的性格,他没有想到这是陈赓的信仰。

历史不容假设,但人们往往喜欢假设。有人假设,陈赓跟了蒋介石会怎样,历史会不会有所改写?

我们说:如果陈赓跟了蒋介石,定是一员虎将,但老蒋却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个人对历史只是加速或延缓,却不能改变它的规律。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历史或有机缘巧合,但历史也自有规律。历史的胜利者,属于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一群人。

抗战期间,地质学家丁文江讲了一句话: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

一名当代中国学者也说过:“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

作为青干班学员,我们必须始终不忘自己从哪里来,始终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始终记住我们也是答卷人中的一员,保持昂扬斗志,做到求真务实,务求真抓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身上的责任很重!

(责编:宋美琪、白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