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从理论角度回望脱贫攻坚伟大历程

张天佑

2021年05月20日15:29

作为农业农村部环京津产业扶贫共同行动的一名挂职干部,历经了坝上草原四个寒冬的挂职洗礼,躬耕三年多的扶贫实践之后,再次回到四年前的出发地农业农村部党校学习三个月后,我深深觉得,经过实践的理论学习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成体系,更有效能,常有颔首称是、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通透之感。挂职锻炼是去一线亲身实践,培训教育学习是进行理论武装。理论联系实际,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

“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评判”,“人心就是力量”,这五句话常常把我的思绪从校园拉回攻坚一线。回望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1000多天里,为百姓做些实事,不厌其小,不厌其少,不厌其烦。找项目,找市场,找技术,找工作,找对象,挂职时间有限,多做一件是一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太过轻浅。“人民至上”,绝不是口号,这本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主旨主因主脉。

党校学习期间,我在深读马列经典时常常掩卷长思: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近亿人的百年大党,发起一场人类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到底为什么?扶贫说到根子上,扶的是什么?是人心!扶的是贫困群众通过双手改变命运的进取之心,扶的是老百姓对党的拥戴之心,扶的是基层干部对党的追随之心。“人心就是力量”,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从前叫扶贫攻坚,主要让干部来干,后来叫脱贫攻坚,主要让百姓来干,这就是“人民主体”。

从矛盾论的观点看,产业扶贫就是解决产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这是“五个一批”中最需要贫困户主动参与的。怎样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考验着我们的群众工作能力,就是和百姓打交道的能力。

有专家讲,中国农民有两个特点:一是眼见为实,二是从众心理。身健体勤的贫困户相对好办,关键是如何让光棍、懒汉、残疾人、弱劳力参与到产业就业扶贫中?这需要扶贫干部下一番“绣花”功夫,在他们身边种下一粒粒可学可复制的种子,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

理学家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被懒惰怯懦的灰尘蒙住了心。但是,当乡亲们亲眼看到,大半辈子没挣过钱的71岁残疾人唐贵升都能做一件木雕作品卖出36000元,双腿瘫痪、双臂截肢的小伙张海涛都能成为直播带货的全县第一网红,曾经颓废的独腿青年冯志春都能成为打印店老板,曾经的上访户老臭都能成为全县有机蔬菜第一人的时候,他们身边的懒汉就会越来越少,产业扶贫的好政策好项目就能产生实效。

唐贵升们绝不是一个个可有可无的“盆景”,而是一个个在群众身边传导能量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每个人都了不起”!

创造历史的从来不是什么英雄,而是英雄的群体——人民。不是小岗村民勇敢分田单干,哪来今日中国之生机盎然;不是48岁光棍李强孝老爱亲肯干,哪来媳妇上门收入翻番老母笑开颜。作为一名“三农”干部,我们不会种菜,不会种粮,不会养猪,不会盖房。但我们能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是通过政策创设,制度安排,扫去心中“灰尘”,这是对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的尊重。

推进改革开放是做大蛋糕,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分好蛋糕,这就是“人民共享”,但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三年多下来,我深刻理解了“百姓”二字的含义,百姓,百人百姓,百人百态,百人百求,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发动群众,甚至宣传报道,都要换位思考,强化问题导向,力求“精准”施策,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更好地做到“人民共享”。

再说“人民评判”。2017年,因为扶贫领域问题积压严重,河北多地被点名通报。三年多来,全县知耻后勇,尽锐出战,脱贫成效考核挺进全国前列,群众满意度上升为全省前茅。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沽源县百姓自发捐款1000多万元支持国家抗疫。我帮扶村的一位残疾人在村里捐了500元,村干部没拦住,他跑到县残联又捐了500元。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几年共产党把我照顾得这么好,国家有难,我不能不管!”——这就是人民作为阅卷人给出的评判。我们的政策对不对,项目好不好,干部实不实,全都在百姓的眼里、心里。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远方。

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给广袤乡村带来了产业格局之变,党员作风之变,民心版图之变;再次证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宗旨、路线和法宝在实践中的磅礴伟力;使一大批“三农”干部筑牢了为党工作的信仰之基,补足了为农服务的精神之钙,锻造了“一懂两爱”的职业之魂。这些都是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乡村振兴之大战略,需要接续传承的理论品格和精神财富。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孔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