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从“第二个结合”看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性

张先国

2022年10月27日11:47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兼具首创性、原创性与开创性的新提法,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向、新内涵、新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国际形象,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寻找最大交集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文明史已得以实证,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绵延至今未中断的文明,一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交集在于对人本身的关注。马克思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把全世界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命题,终其一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价值、自由、解放等等,继而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进行深刻思考和科学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清晰的人本思想源流。陈鼓应先生曾说过:“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国文化则从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渐渐走向人本主义,是对人群的关怀。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思想和情怀。”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制礼作乐,确立了以“亲亲”、“尊尊”为核心观念的宗法制社会,逐步形成了儒、道、法相互支撑的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架构。孔孟主张“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担负时代使命

面对“两个大局”,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应加快推进“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笔者以为,可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传统人本观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本民本思想极为丰富,《尚书》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相结合,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论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周书》讲“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等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相结合,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与传统和合观相结合,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党宣言》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同享受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第二个结合”既是总结历史的宝贵经验,又是开辟未来的科学方法论,如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傅华所指出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的结合,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中国化,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并以此引领变革性实践、推动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的世界影响

“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孕育滋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重塑世界格局,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之所以能作出上述判断,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马克思主义洞悉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发现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与日益发展着的生产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1997年以来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加乃至社会形态的变革,都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将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

二是21世纪“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所决定。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进入变革动荡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虽没改变“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总体状况,但已呈现“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趋势,且这种趋势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三是被激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发表联合宣言,向全世界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须重新认识东亚文明。经由“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尊、提升文明自觉,凝聚更广大的力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综上所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在历史逻辑上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史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相连接,在理论逻辑上将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智慧、文脉传承和民族秉性等相关联,在实践逻辑上将基本原理、基本实践、基本文化相贯通,既以新的视角总结重大历史经验,又以科学方法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性与内在规律性,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智慧源泉和思想支撑。

(作者系新华社党校2022年春季学期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孔舸洋、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