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体育强国

张征

2023年01月16日11:54

体育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国民健康程度的标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把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在新的“赶考”路上,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唯一选择,也是体育工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必由之路。

一、体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握这个规律,适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民心所向,是时代的要求。

(一)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发展的人。体育不仅是身体运动,也是教育手段,承载着体育精神,具有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功能。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发展体育运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

(二)体育强国建设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近代体育到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倡导的红色体育;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育融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再到2008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体育始终围绕国家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不断谱写体育事业新篇章的同时,见证了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

(三)体育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亟需深入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体育有着鲜明的物质和精神特性,有着极强的群众性和关联性。要深刻认识体育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建设体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总结与创新的成果。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体育战线的共同努力下,进入新时代的体育工作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体育强国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体育强国。始终坚持人民导向,努力面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国家奥体中心年平均接待健身人群300万人次;建设体育场地397.14万个,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约270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92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全民健身的数量与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以体育锻炼人数为例,美英澳等发达国家,16岁以上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均达到60%以上。2020年美国运动人口数量接近2.3亿人,运动参与率约为76%。体育锻炼项目上,我国居民主要以健步走、爬山、跑步等基础运动项目为主,发达国家居民除参与这些运动项目以外,还广泛开展足球、自行车、橄榄球、冰上运动等对场地设施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体育强国。面向西部、老区、边疆和农村地区,大力实施“雪炭工程”;在老旧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加强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建设,体育产业在助力国内经济循环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0.60%提升至1.06%,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早在2012年,日本体育产业的GDP比重就达到2.00%,2013年德国体育产业的GDP比重达到3.3%,2018年美国体育产业的GDP比重达到2.60%。从就业贡献比较来看,2012年德国体育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4.6%,2015年美国体育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2.1%,2016年英国体育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3.7%,而2019年我国体育就业人数只占到总就业人数的0.65%,体育产业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还可以作出更大贡献。

(三)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年来,中国体育健儿获得986个世界冠军,创造127次世界纪录。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克服各种困难,全项目参赛,夺得9金、4银、2铜的冬奥会参赛最好成绩。但对照欧美体育强国的标准看,我国竞技体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不强,“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较弱,不少小项拿不到奥运会参赛资格等,这些都是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育强国。发挥体育绿色低碳优势,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等全民健身站点遍布广场公园;户外运动蔚然成风,露营、徒步、自行车、冰雪、马拉松运动项目蓬勃发展,但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 2017年欧洲户外运动产业总额达到123亿欧元;2019年美国户外运动产业总额达到4598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2.1%,差距明显,我国户外运动产业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五)建设助力和平发展的体育强国。体育对外交往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开展多边体育交流合作。武术项目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着力构建中国—东盟、拉美等武术对外推广协作机制,举办武术、太极拳网络赛事,广泛宣传了中华武术文化。体育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建设体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指明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方位与实践逻辑,必须立足全局,系统思维,突出重点,力求实效。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建设体育强国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党管体育发展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把党的体育方针全面贯彻到体育工作各方面。要加强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方案,分解指标,明确路线图与时间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人民立场,坚持全国一盘棋。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正能量。要加强依法治体,着力反腐倡廉,加强体育协会的行业自律,强化行业行风建设,净化行业风气。着力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坚持拿干净的金牌、道德的金牌不动摇。把体育战线建设成为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强阵地,将体育事业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二)必须加强青少年体育,提供建设体育强国的人才支撑。青少年群体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主体,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国家民族未来。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要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单项协会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共同参与的,有权威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通青少年体育素质教育与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道,厚植竞技体育青训基础。

(三)必须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社会根基。充分发挥体育在后疫情时期的健康促进功能,大力普及全民健身方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理念,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参加赛事、通过技术等级等难题。针对基层体育人才匮乏的实际,提倡组织体育工作者、爱好者担当体育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企业开展体育“走基层”,让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四)必须建成世界一流竞技体育,做实建设体育强国的硬指标。着力解决好备战模式创新问题,形成全系统抓备战、服从国家需要抓备战的格局。创新训练模式与竞赛模式,加强科学训练体系建设,以提高竞技能力为切入点,锚定国际标准,切实提高基础训练的质量水平。构建全运会、锦标赛与职业联赛相结合的国内竞赛体系,切实起到国内练兵备战奥运的作用。着力解决优化结构、平衡发展问题,促进基础大项、长期弱项的振兴。瞄准世界一流强队,以“三大球”为重点,把国际经验与本国经验结合起来,攻坚克难、锲而不舍,打造能征善战、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国家队。

(五)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建设体育强国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体育强国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体育战线取得的成绩,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发展差距,更要围绕制约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拉清单、建台账、强措施。要借鉴国际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健全与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把政府办体育与市场办体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创新方式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激活社会资本投入。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起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模式,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高效率地服务体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2年秋季学期司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孔舸洋、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