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3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5月4日至13日,第8调研组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围绕“中小城市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课题开展调研。调研期间,先后深入吴兴区织里镇、八里店镇、埭溪镇、道场乡及南太湖新区等开展调研,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了解湖州市及吴兴区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经验做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验做法
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人才生态“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构建“千金马骨”的人才引育体系,打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湖州已连续8年获得浙江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市,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其中人才发展潜力指数居全省第1位。
1.高站位谋划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人才首位战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湖州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坚持“跳出人才抓人才,跳出湖州抓人才”,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立足湖州人才发展实际,坚持“招才与招商、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科技”系统谋划、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在对长三角26座城市人才政策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人才新政4.0版”,内容包含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机制改革、环境优化等六个方面共28条,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据吴兴区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人介绍,湖州每年组织赴各地广泛开展人才调研,深入了解各地人才政策、新产业平台建设、人才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高层次人才招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不断优化人才战略。紧扣八大新兴产业链布局,赴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通过广发“英雄帖”,“以赛引才”“基金引才”等渠道,加速推动优质人才创业项目在湖州“落地开花”。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为提升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2022年初吴兴区在东部新城规划了25平方公里核心区、区域面积近217平方公里的重点范围建设欣欣向荣的新青年城市,共设置五大空间版块,聚焦“运动、音乐、时尚、创新、文化”五大主题,打造青年人喜爱的新场景、新业态,矿坑运动乐园、风华万达广场、进口免税商品中心、新青年中心、奥青汇、中国好声音原创音乐基地等一大批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高端商贸服务业项目落户东部新城,既有“国际范”又有“烟火气”,既有潮趣又很炫酷。我们还看到,沪苏湖高铁将于2024年7月建成通车,湖州东站是始发站、枢纽站,通车后高铁将与商合杭、宁杭、沪杭高铁“十字”交汇,实现湖州至长三角主要城市半小时通达。可以预见,上海、杭州的年轻人可以实现就业创业在湖州、生活消费在沪杭的景象。
2.高层级设置引才机制,统筹各类人才协同发展。湖州始终把党管人才作为根本,坚持中观与微观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全域重才、全域引才的良好格局。湖州创新设立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推进机制。组织各区县、部门党组织书记“一把手”亲自领办重点项目,建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等闭环管理机制,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以项目化管理推动人才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同时,建立重点人才工作推进例会机制。常态化排摸全市人才工作堵点难点问题,实行“项目化交办、专班化运作、闭环化落实”,每月召集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逐一推进。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快速保障”“事业单位职称评聘改革”等面上机制,有力推动人才工作向纵深推进。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湖州还积极发展壮大人才发展集团,持续做大人才引进、人才园区、人才投资、人才培训、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等六大业务板块,设立总规模5亿元人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82亿元,累计向28个人才项目投资3.1亿元。
我们在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走访时了解到,吴兴区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促进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创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选派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驻点企业园区,把最新的人才政策传达到位,把具体的引才问题解决到位,为企业纾困解难,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3.高标准推进制度创新,打造人才汇聚新优势。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湖州市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对标长三角周边地市,出台了一系列招才聚才的制度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爱才惠才的创新举措,构筑起引才留才的非对称优势。2020年以来,湖州市制定了“人才新政4.0版”“博士双创新政”等人才政策,各项政策对标同类最优城市,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引才方面,湖州市依托“1113”招才引智工程,出台“湖九条”,每年成功招引10万名大学生。特别是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湖州市创新实施了“南太湖精英计划”“博士双创新政”“鲲鹏计划”,对博士及以上高端人才的安家、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中,给予博士购房、安家、生活等各类补贴共61.2万,对核心技术攻关最高奖1000万元,既解决了高端人才安家的后顾之忧,又为其创新创业注入强大动力。在育才方面,湖州市持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南太湖特支计划”“南太湖工匠”等人才工程中单设青年类别,遴选重点培养的青年人才130名;设立国家和省级博士后工作室133家,2022年新增进站博士118人,同比增长8.3%,为青年人才持续成长成才提供强劲助力。
我们实地走访了解到,为帮助浙江久立集团成功引进刘正东院士,湖州市启动“鲲鹏行动”,专门制定了1亿元支持方案。正是依靠刘院士团队科研攻关,久立成功突破了西方对我高参数先进核电、火电关键材料及部件“卡脖子”问题,助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问卷调研显示,95.9%的受访人才对在湖州工作和生活表示满意,42.9%的博士及以上高端人才认为湖州的人才政策是其来湖定居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湖州市以制度创新破解引才难题,坚持守正创新与精准施策,在“万亿俱乐部”中构筑自身的“强磁场”,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青年人才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4.高能级打造双创平台,加快实现人才筑巢引凤。湖州把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承载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吴兴调研座谈中了解到,该区重点依托“两谷一室”创新平台体系,以及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明确产业赛道、引进大院大企、健全孵化链条,全面提升平台在创新能力、资源整合、技术转化和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功能效应。其中西塞“科学谷”深度聚焦“绿色低碳创新策源地”总体定位,瞄准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高科技、低污染”领域,靶向聚引人才项目;阳山“时尚谷”加快培育时尚美妆产业集群,已汇聚珀莱雅、韩佛、泊诗蔻等上下游企业8家,在成熟的产业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端研发中心”;太湖实验室紧紧围绕泛半导体、高端装备等前沿产业,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与浙江工业大学、乌克兰国立冶金学院、暨南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院,累计入驻研究机构达5家,集聚科研人员200余人。国家级留创园2022年吸引留学人员来湖就业创业创新1033人,创业留创企业33家,有力增强创新平台聚才磁场效应。围绕产业定向招引优质人才项目和创新资源,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增建人才飞地,充分激发飞地引才聚才作用,截至目前,湖州16个人才飞地已累计引进项目292个,入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94个。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了解到,2008年,三一重工集团考虑在长三角寻找一处合适的投资场所,董事长梁稳根亲自率队赴上海、昆山、温州、湖州等长三角城市考察,最终在众多城市中选择了湖州市吴兴东部新区。除了便利的交通、优越的投资环境等优势外,湖州市吴兴区东部新区产业园强大的研发和先进的制造能力是三一重工下定决心的重要因素。
5.高品质提升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湖州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理念,在做优、做细、做实人才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才竞争软实力。我们在新青年城市建设指挥部调研看到,湖州加快迭代人才服务硬件,在中兴大道北侧规划建设全市首个集科创、社区、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青年未来社区,启用首批6家“青创驿站”,为来湖求职的大学生提供6天内免费住宿,同时探索本地高校大学生缴存住房公积金试点。丰富人才主题活动。建立“人才活动月历”,打造“青游、青恋、青聚、青创”四大板块,聚焦青年人才休闲、婚恋、社交、双创等需求,集成各类暖心服务活动,已举办“人才会客厅”恳谈会、“缘聚湖州”青年人才联谊会等各类主题活动32场,吸引人才参加近2000人次。我们在湖州市大数据中心了解到,湖州全力升级打造“湖州人才数字大脑”,依托“人才码”,推出绿色健康食、金色品质住、蓝色畅通行、红色活力游、橙色欢乐娱等“五彩生活”服务,实时互联多部门人才基础数据,全面贯通政策“一键兑”平台,实现“一码集成、服务全有”。截至目前,已吸引12.8万人才激活使用,提供服务70多万人次。“人才项目汇”应用被纳入“浙里人才之家”,并在全省推广。
问卷调研显示,政府各项优质高效的服务被企业广泛认可,占比达73.6%。调研过程中,有企业的外籍专家提出因语言不通导致子女在国际学校就学不便的问题,湖州吴兴区组织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次日便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并拿出针对性方案,在市区核心区域安排专用场所,聘请专业教师定期为外籍人员及家属进行语言培训,解决语言问题的同时还为外籍人员建立了互相沟通的机会。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湖州市在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服务供给仍有短板。调研中发现,湖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比较单一,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导入程度不够,没有机构入选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综合百强榜。同时,湖州市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亟需提升,现有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才多元化、异质化的需求。调研中一些外籍人才提出,湖州缺少俄语等语种授课的国际学校,面临随行子女上学难等现实问题。
二是人才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湖州市各部门、各条块人才政策协同程度不高,在人才引进奖励政策的解释和兑现上存在关联性不强、及时性不够等问题。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工作职能和人才工作方法处于转型阶段,人才服务集成化、人才决策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共青团作为优秀青年先锋队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高校、企业、文化社区的青年参与社团活动多于共青团活动。
三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待深化拓展。湖州高教资源相对不足,目前仅有四所本地高校,每年毕业人数不多,且毕业留湖率较低。据统计,湖州师范学院2022年度毕业生留湖率仅25.46%。同时,一些企业引才育才原动力不强。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2022年湖州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企业比重为47%,居全省第8位。从薪资水平来看,2021年湖州市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22万元,属于长三角地区薪资洼地。
四是对青年创业、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不够。调研采访发现,湖州市青年群体学习成长、创业兴业的诉求很强,但相关学习、指导平台相对缺乏,多数青年人对职业规划存在困惑。湖州市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不足,大部分为房屋出租,缺少专业化创业辅导团队,缺少行业龙头入驻,没有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青年创业项目融资渠道不畅,2022年全市私募基金规模342亿元,不到无锡市2021年新募集基金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风投创投机构不多,普通产业基金在投资上偏谨慎,一定程度上带来青年创业项目融资难现象。
五是契合青年需求的文娱新业态欠缺。调研中青年人才反映,湖州市区范围内缺少品质高、时尚感强、符合年轻人兴趣爱好的文娱场所,酒吧、夜市等夜生活娱乐新地标仍然不足,衣裳街、状元街、小西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调研思考: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初步建议
同时,调研组研究提出了两方面的提升建议:一是湖州市人才治理的良好实践可以运用“系统观念”进行理论总结,促进理性思考的不断升级,对新的实践进行指导。二是湖州市有很强的内省能力,不断在调查研究和群众恳谈中发现新的问题,也包括本次调研分析发现的问题,可以深入坚持“问题导向”,挖掘问题的背景和成因,深入系统制定解决方案,为新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坚持系统观点,总结思考城市人才治理理论框架
经调研组研究梳理,湖州新青年城市的建设经验和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由目标、主体、流程、措施四部分组成的城市人才治理方法体系。
目标导向方面,新青年城市建设应做好“人才红利”和“人口红利”的二元统筹。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支持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统筹建设多元化、综合型青年友好城市,满足产业工人、服务业劳动者等不同类型年轻人生存及发展需求。
主体建设方面,应处理好党和政府、市场、企业等主体在人才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协同发力。党管人才是基础,立足“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府作为是保证,做有为政府,服务人才管理全流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向用人主体放权,调动主体责任,促进产业升级和服务转型,提升人才吸引力。
管理流程方面,应充分平衡发挥“引、育、用、留、管”人才管理五个维度的支撑作用。适配选择产业集聚驱动、校研机构驱动、城市友好驱动等模式,实施专业化引才;综合利用学历教育、技能教育、社会办学、企业培训等方式搭建育才平台;切实做好科研和技工成果转化,落实引导人才价值实现;用心做好产业园平台建设、政府服务支持、城市配套建设、生活保障服务,优化留才生态;实事求是,建立覆盖人才识别、评价、评估、考核、激励的科学完整的人才管理方法体系。
具体措施方面,重点在产业匹配、人才培养、价值实现、平台支撑、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比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持续提升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和融合性;分层次、立体式、综合性引才育人,覆盖“高精尖缺”人才队伍、三级产业技能人才、产业工人、创新创业人才等;建设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的人才支撑体系,以及精准高效的全链式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青年提供社会服务、生活保障、社交文娱等全方位支持。
(二)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推进青年人才集聚高地新举措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高站位推进人才工作,把国家所需和湖州所能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好“招才与招商、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科技”,系统谋划、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建议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和强化各级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促进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体系。建议进一步充实团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对学校、用人主体、乡镇等基层团组织的引领、组织和带动,创新“红色”活动方式,在目前“与青年人玩到一起”的基础上,提升活动对“红色”能量的传播能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各层级、各行业青年的引领带动作用。
2.强化产业发展引领,提高青年人才的吸附集聚黏性。建议参照深圳、苏州经验提升产业平台定位的精确制导、完善产业链综合打造,提升政府和产业平台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解决人才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人才基金规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人才投资,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议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3.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青年人才“引聚留”强磁场。建议进一步优化高品质人才生态,围绕“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父母养老”等后顾之忧提供服务保障,着力解决人才最关心、最期盼、最急切的“关键小事”,以平台聚人、以环境引人、以政策留人。建议精准聚焦青年人才需求,打造富有时尚感、潮流感、体验感的文娱新业态。比如在历史街区、废旧厂房等地段建设多业态、一体式、全方位的休闲综合体或时尚街区;实施更具弹性的城市管理制度,开展“店外设摊”和“集中夜市”试点;打造一批“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去”的城市打卡地等,让青年能更快更好地融入湖州、扎根湖州。建议参考欧美小镇建设经验,按照青年人喜欢的模式设计“青年化城市功能配套方案”,做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协同,在各村镇核心区建设推广。
4.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青年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大学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升级及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对口高校成立定向班,从低年级学生入手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体验引导,吸引大学生毕业留湖,把企业培养环节前移。建议进一步引进“名校名院名所”,推动现有研发平台提升能级,谋划打造省级、国家级科创平台,深化高新区、实验室、海创园等建设。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配套资源完善、充满青年元素的高质量众创空间,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成长沃土。建议着力打造“青年学习城市”“青年创业城市”,按照青年人喜欢的方式、由青年人参与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年学习城市大学,提供技能学习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支持组建青年学习社团。建议进一步关注青年人迫切需要“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的需求,通过“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大学生职业体验中心”“青年创业指导中心”等方式“授青年人以渔”,鼓励青年发挥个人特长、干事创业。建议实施湖州籍学子“候鸟归家”计划,建立湖州籍学子数据库,收集掌握在外学子联系方式、就读高校、所学专业等信息,定期发送人才问候信息、人才政策和招聘信息,落实湖州籍大学生政策补贴上浮待遇,最大程度引导湖州籍学子建设家乡。
5.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管理水平。建议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企业引才育才的内生动力。比如,完善企业人才指数评价体系,将其作为企业评选金象金牛、享受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各层次人才认定和激励方面,结合用人单位需要和实际情况,将青年人才的职位、薪资、纳税等情况作为考虑因素和指标。在激励方式方面,由注重物质激励转向综合激励,由事前激励转向更注重事后激励。建议借力数字化转型扩展人才招引新路径,提升湖州“智慧大脑”信息载量和整合分析能力,进一步精准定位、高效匹配和有效激励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执笔人:朱熊 调研组成员:包莹、王丽媛、张长松、赵树文、郭彬)
(责编:黄宇琪、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