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探析

郇雷

2023年09月07日10:02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报告》科学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创造性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标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报告》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报告》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拓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图景,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世界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中,科学社会主义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成就,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此相适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学习和研究《报告》精神,对于增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造性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标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任何科学理论都以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独特标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历史的、实践的、现实的,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概括并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在解答科学社会主义时代课题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创立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便面临着在实践探索基础上不断开辟新境界的使命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取得时代发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迫切需要系统解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从横向上看,这些时代课题涵盖了“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系统性、聚合性、复杂性;从纵向上看,这些时代课题既有贯通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永恒性课题,又有伴随着中国和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性、阶段性课题,蕴含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具有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

为此,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推动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出发,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其中许多原创性的理论观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时代因素。例如,既科学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性,又客观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并相互竞争的现实性,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基本原理的时代性观照;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视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演进逻辑,阐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趋势和阶段性特征;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阐明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性联系;概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历史实践主体的密切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等等。在这些丰富的思想素材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紧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步伐,适应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需要,精炼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六个必须坚持”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成套设备”。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揭示科学理论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内在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作为观念集合的科学化体系,必然与特定社会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社会统治关系的上层建筑。因此,理论创新必然要面对“为了什么人”的深刻诘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理论创新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在理论渊源层面,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理论指导实践层面,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运用理论治党强党层面,坚持“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理论完善发展层面,主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在理论检验评判层面,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阐释科学理论体系的鲜明气质和深层底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构建起理论大厦的“底座”,以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充实巩固好理论大厦的“主体”,不断赋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向时代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所应有的精神状态。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阐明科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守正与创新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守正主要是指在对理论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性坚守;创新主要是指在立足新实践、研究新问题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创造性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指明科学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也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导向赋予科学理论体系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旺盛的时代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实践和党的建设等空前艰巨复杂的时代难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科学理论体系的成熟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观点,决定了人们必须要将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般和特殊等关系。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明确科学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念和人类情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科学判断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准确定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变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格局、新境界。

(三)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化表现,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思想精华。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概括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成果,并阐释其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以此来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实现新飞跃,是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经验。170多年前,为适应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宗旨、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19世纪后期,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曾一度陷入低谷,各种歪曲、抹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度泛滥,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思想混乱,恩格斯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和俄国的阶级状况、革命形势,创立了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概括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习近平也高度重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概括和科学运用,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指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由此可见,虽然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反映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运用却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演化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的一把钥匙。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之中,这一概念的提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中运用、在运用中创新的历史经验。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精华和理论精髓。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代发展的深刻互动中孕育出反映时代思想精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充分注解。其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看家本领得到进一步锤炼,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其三,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根本原因,为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

二、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科学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习近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和把握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一)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系列概括与阐释

习近平高度重视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008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八条概括讲清楚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出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根本性质和发展前景。这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后举办的三次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重点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大论断;在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2023年2月7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从这里可以看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深刻把握和创新运用,始终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二)《报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发展

《报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篇力作,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性特征的认识。《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党的领导上升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强调党的领导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概括和论述,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成就和根本原因、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些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党的领导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至关重要性,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原则的时代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根据统计,《报告》关于人民的重要论述共有105处之多,尤其是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信仰。这些重要论述强调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的时代发展。

三是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也面临着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报告》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些重要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本原则的发展。

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主张“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权威性确认,又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本原则。

五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首次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付诸实践。马克思热情赞扬巴黎公社的革命意义,对巴黎公社原则作出了极高评价,他强调:“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些原则将一再凸显出来,直到工人阶级获得解放”。马克思指出,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他阐明了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相结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理念。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和民主的真谛,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

六是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与社会化大生产趋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适应,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报告》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代新征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习近平作出重要判断:“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他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四条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原则更加成熟、总体思路更加清晰、制度基础更加可靠。

七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任何社会制度建立以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鲜明路径,《报告》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精心擘画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深化改革,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则。

八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保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从这条根本原则出发,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的重要贡献在于以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为抓手,深邃思考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根本之道,着力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基本原则。

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上八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们在《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跃升

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全新时期,为创造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作出了理论贡献。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理论体系,即一系列理论观点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架构主要包括根本性质、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四个维度。其中,根本性质主要澄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科学内涵主要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主要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大原则主要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认知。

第一,根本性质:从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里,中国式现代化既区别于近代以来中国的其他现代化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运动;又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特指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从历史性上来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是这些现代化方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实现了历史性交汇。从现实性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效推进的最关键变量和最核心政治逻辑,为中国现代化顺利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理念指引、显著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治理资源。

第二,科学内涵: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具体面向。《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普遍性上来看,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和工业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这一“概念的核心词语是‘现代化’,它不是一个国别的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形态的样式概念”。从特殊性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在中国情境中的展开。当然,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内涵也是分层次的:“人口规模巨大”是一种客观描述,由中国人口的结构性因素决定,体现了中国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观念性描述,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本质要求:从系统性与过程性的辩证关系中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现代化是社会系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性变迁的长期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能否形成科学有效的现代化战略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报告》从九个方面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本质要求。从系统性上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战略的领导力量和道路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分别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主要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文明价值。从过程性上来看,这九条本质要求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始终,是进行时态而非完成时态的战略要求。

第四,重大原则:从风险性与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正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报告》强调,中国要跨越各种“现代化陷阱”必须要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从风险性上来看,现代化的冲突是多层次的、撕裂的,包括“现代性内部的冲突;现代时期同过去时期的冲突;现代文化同现代社会的冲突;现代技术同现代经验的冲突;现代观念同现代历史的冲突;现代欧洲同非现代欧洲地区的冲突”。从确定性上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中国之治”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确定性保障。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和最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方向和制度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制胜法宝和最大底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和强劲动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精神力量和意志支撑。

(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新图景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就必须把研究视野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现代化史的双重逻辑中。应该说,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历史出场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500多年前,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和畅想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诞生;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成熟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形成关于现代化的成熟认识。

资本主义进入到成熟的自由竞争阶段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共产党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化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前提,以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统治为表现,在创造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同时,以摧枯拉朽般的方式无情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并且把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强行扩展到全球范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还没有建立起直接的实践性联系,因此也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体的方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现代化第一次实现历史性交汇,它们成为共产党人必须要完成的双重任务。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从“历时性”关系转化为“共时性”关系。从客观上来讲,苏联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共时性”难题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但是并没有形成真正成熟有效的解决路径与方法。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面临着苏联曾经面对过的难题与考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基础上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制度依靠中国式现代化而巩固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向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完全可以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飞跃式发展开拓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图景。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进阶到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现代化阶段,这既是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百余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的高峰阶段。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引领的新发展阶段。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使得社会主义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四是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现代化新机制新元素融合贯通于其中,促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更高水平结合的新形态。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开拓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图景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在推进拓展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政治基础、制度保障,注重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发展,有效避免了资本逻辑主宰的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主义膨胀、不同群体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等西方现代化困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优越性提供了强大现实依据。二是充分证明“现代化≠西方化”,揭示了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以其强大的生机活力和发展成就批驳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观念,将西方现代化所谓的“普世价值”还原为地方知识、区域经验,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权垄断和唯一性神话,深刻改变了人类关于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和观念思维。三是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文明认识论基础,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现代文明的认识论观之,西方现代化推崇“丛林法则”,以“文明的冲突”为基本判断,信奉文明优劣论,在制造矛盾与冲突中确立西方国家的霸权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多种文明类型的并存共生,主张文明间交流、互鉴,以一种新的文明观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理念,是社会主义文明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世界历史意义,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以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强大示范效应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