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至31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第二党支部第二党小组在山东省临沂市开展党性教育和调查研究。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和临沂市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下,全体学员严守纪律要求,向实践学习,锻炼党性,强化使命,注重实效,提升能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初到临沂时,蒙山高、沂水长的青山绿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盎然生机,蔚为大观的齐鲁文化无不令我们耳目一新。然而,当我们走进一处处革命旧址、聆听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结识一位位饱含深情的沂蒙儿女,更多的是留在心中的感动、震撼和沉思。
全方位感受红色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这次的党性教育阶段,通过参观华东野战军纪念馆、陈毅张云逸旧居、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小调诞生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钢八连朱村纪念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刘少奇调研小道、东流阻击战纪念馆等,和观影观剧《沂蒙六姐妹》、《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等,以及身体力行地体验支前使用的独轮车、扁担、担架、烙煎饼的鏊子等,全体学员深受教育,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全方位的感受和更加立体深刻的认识。
在沂蒙这片神圣的红色土地上,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口,其中120万人拥军支前,21万人参军参战,11万革命烈士英勇牺牲。正是千千万万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沂蒙人民,用鲜血铸就了沂蒙精神丰碑。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山东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学员们都感到,这是一次生动的人生教育和精神洗礼,必将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激励我们,把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零距离观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
在后续调研阶段,我们第二党小组来到临沂市费县,短短的5天行程里,我们去了费县8个乡镇、21个点位,行程共300余公里。在群山环抱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镇,村容村貌整饬有序,而又创造着各自的特色,正在奏响着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一幅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图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看到,以网格化管理、积分制信用管理和数字化村务管理为典型特征的乡村治理费县模式,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乡村共治共享的不断发展。网格化让乡村治理精细到户,能及时解决村民的需要;积分制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字化则包括推行村民用章“一次办好”(村村都配备了自动盖章机)、村级事务“一网通办”、村务村情“一码通晓”等内容的乡村智治新模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办事零接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提升了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治理能力建设,不仅加强了基层党的建设、改进了党员干部作风,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有效路径。
得益于沂蒙精神的浸润,这里乡风勤恳、质朴,在交谈中,我们感到基层党员干部不仅勤恳、质朴、忠厚、好客,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说,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费县为提高工作效率,普遍实行周一至周四为“无会日”制度,以确保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会议则都放到周末或者下班的时间开。在这样的敬业精神激励下,党员干部晓畅村情、深知民意,能够攻坚克难、扎实创业,在乡村治理中交出一份真绩实效的优秀答卷,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沉浸式体验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发展的费县场景
费县县域内多山,农业发展也因此呈现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点多面广的“交响曲”特征。胡阳镇的“胡阳西红柿”品牌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名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地标品牌等;“费县山楂”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费县还有山东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全国优质核桃示范基地等。我们在调研中实地感受到,当地农业发展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以特色种植产业为主导,围绕“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任务目标,重点突出产品质量安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增强创新驱动,培育优势品牌,构建从品种筛选、育苗、种植、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到销售市场的全产业链条,是一条基本的发展经验。
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循环,成为将青山绿水转换成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的重要思想保障。比如,在东蒙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共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提升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两个项目,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化肥农药减量和有机肥替代等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推广体系,推行微生物菌技术尾菜处理制作酵素、植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堆肥发酵制作有机肥等就地还田技术,初步形成“菌—菜—菌”与菌—菜—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新型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既能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
在费县,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头雁引领、归雁助力、鸿雁示范、雁阵齐鸣”的多维度人才政策。比如周家庄村村书记作为“头雁”第一个开始建自家民宿,带领乡亲们建成紫藤花开、樱桃飘香的民宿村。“归雁”主要指“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鸿雁”则是指从外地引进的人才队伍。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雁阵”已经孵化成功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费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结束调研的前一天晚上,临沂圆月当空,微风习习,令人陶醉。我们脑海里不断回响着的,是“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是“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通过在费县的学习调研,我们犹如在无人机的镜头里看到了整个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一语不践,万卷空虚。总共10天的学习和调研,短暂却难忘,蒙山沂水,精神绵长。这是一次全方位感受、零距离观察、沉浸式体验的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令我们思考良多。沂蒙老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如今的沂蒙山区,山更青,水更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创造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孕育出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这些都深深启迪我们:作为第一方阵的党员干部,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不断在调查研究中提高本领能力,以更好地履职尽责。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