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围绕“第二个结合”开展学习教育的探索

中国建设银行党校

2023年12月12日09:4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中央金融机构党校及其教学人员,应当高标准地“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围绕“第二个结合”这一新的重大课题,奋力作为、不辱使命。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用典,准确把握 “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展现了高超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

——信仰信念、初心使命。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相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国志士仁人追求的治国济世之道。小康、共富、大同,是无数先辈英杰“修齐治平”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成长历程,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50多名初创者,到今天9800多万名党员,志士的千年理想化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信仰信念、初心使命。

——国家治理、礼乐文明。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礼乐文明相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体现出秩序与活力、稳定与发展的平衡。这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讲规矩、重秩序“礼治”经验的激活,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秩序的规范、伦理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击鼓催征、奋楫扬帆,激发了全党全社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人民主体、民本理念。“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民本思想相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深厚的人民情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些经典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造性地借鉴了朴素民本理念的合理内核,深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层面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

——核心价值、传统道德。“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相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源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蕴含着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民族复兴根和魂。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句经典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源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源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与“人文化成”的中国思想内在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融汇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反腐倡廉、激浊扬清。“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加强党的建设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贤能治国”的政治智慧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公生明,廉生威”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些典故,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命运与共、协和万邦。“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相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普遍交往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典故,不仅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和”的优秀基因,也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这些既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外交智慧传承,深刻阐明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特质,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坚持互利合作,纳百家优长,集八方精义,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了新共识。

二、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与方法,有效推动 “第二个结合”落地入脑

——通过开展考察、体验式学习教育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从四川三苏祠到河南殷墟遗址,从山东孔府、孔子研究院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甘肃嘉峪关关城到福建朱熹园,从山西云冈石窟到广东潮州古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可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围绕主题、灵活安排,利用党团日、主题教育日,结合工作调研、休假旅游,带着深厚的历史感,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与密码,领略中华大地“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比如,当我们走进“三苏祠”,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追寻着“学承东坡、道臻至善”的理想,体悟着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千古名句,折服于“孝慈仁爱、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风……必将唤起我们深深积淀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认同、文明自豪、文化自信。

——通过开展深度体验、研学活动,真切体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触摸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当我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深度体悟、研学时,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可以直观地看到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来沟通思想,真切体悟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和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

——通过办好图书馆、主题沙龙、名家讲座等,引导和激励大家在研读中华传统经典中深切体悟,文化自信具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治国理政更具坚实可依的承载基因。更好地发挥党校图书馆的作用,通过举办“行远读书荟”、名家领读经典、主题沙龙等,促进书香校园建设,形成研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浓厚氛围,并采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力争有更好的呈现、更多的亮点、更大的影响。欲知大道,必先读史。欲求真理,必读经典。读经典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三、围绕 “第二个结合“开展学习教育的案例及思考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过程中,结合党校教学计划及学员的学习需求,初步形成了一些案例,如:《关于深入学习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研究式助学方案》《“学“习”用典——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 助力学员深入学习理解 “两个结合” ——主题党日活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晨读”》,以及推动党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研发《道德经》课程等,为围绕 “第二个结合”开展学习教育作了有益的尝试。

围绕“‘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开展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校人新的重大课题,应当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调研学员的学习需求来看,如何帮助大家能够真正读懂经典,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教学组织和科研队伍来看,相比较中央党校及省区市党校,中央金融机构党校在文化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决策咨询方面,骨干队伍及其能力较为薄弱,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从推进文化建设的思路来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执笔人:刘丽丽)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