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明确提出“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征程上,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证。必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这一机制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的制度机制,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机制下,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只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改革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要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必须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然发生转变。党领导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在实践中孕育、检验、践行改革方案。必须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不断凝聚改革发展的人民力量,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国家事务和各项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种领导必须通过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来实现。实践表明,制度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建设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执政效能才会进一步提高,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也才有可靠保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要构建有利于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党内制度环境,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查漏补缺、提质增效文章,面向实践需要,及时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时因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变化。在新征程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以正确政绩观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这是针对党的建设新领域、新阵地、新课题提出的时代要求,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社会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措施。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就是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以及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以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进管党治党内容全涵盖、对象全覆盖、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要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政治监督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在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政治监督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解决好“监督泛化”和“怎么监督”等问题,把政治监督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把政治监督任务精准到点、责任落实到人。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把三者有效贯通起来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监督体系,作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体系,各类监督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体制机制上破解监督贯通难题,推动监督主体之间有机衔接、高效协同,才能切实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师]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