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十月有幸事,落叶与风再相逢”。座谈会上,恩阳区一所小学校长的发言以这句诗开场,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距离迅速拉近。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人们期盼着美好的事情将会发生,就像落叶与风的再次相遇一样。
正如这次“关键小事”调研,把我们带到了具有美丽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藏城市——巴中,以“留守学生周末看护问题”的小切口亲身感受社情民意和基层善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努力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巴中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超100万人,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中,恩阳区户籍人口56.45万人,常住人口33.86万人,留守学生达1.2万名,占全区学生总数的28%,48%为寄宿制学生。以恩阳区留守学生周末看护现状为样本,我们调研小组7人利用3天时间,采用问卷调查(326份)、入户访谈(34人)、座谈交流(18人)等方法与相关职能部门和老师、学生以及监护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破解留守学生周末看护难题。
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中寻找办法。在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座谈中,恩阳区宣传、教育、民政、妇联等13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依次发言,既介绍情况、指出问题,又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政策在基层落地,要解决这项工作有人操心、孩子有地方去、由谁来看护的三大问题”。整合部门资源、健全留守学生周末看护的长效机制是大家谈的最多的。留守学生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解决看护难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承担主导责任,因地制宜考量配套措施,以善治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共治。巴中市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健全了相关服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寒暑假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针对特困儿童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活动。持续加强阵地建设,59所中小学均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健康辅导室等。通过座谈研讨,大家普遍感到,各部门要继续统筹协作,形成社区、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的长效管理机制,构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防护堤。
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中传递温暖。我们调研的兴隆镇寄宿制初中203名学生,50%的是留守学生。尽管留守学生从小缺乏父母陪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困境中的成长经历,也让一些孩子变得更加坚韧担当和自强自立。与孩子们的交流也是个被治愈的过程。“我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我想当一名老师,传播知识,影响更多的孩子”“不受学习的苦,就要受生活的苦”……我们看到孩子们眼里有光、神情笃定,对自己未来充满希望,就能感觉到顽强成长的孩子已经获得了苦难馈赠给他们的礼物。我们安排调研组中的一名物理学博士和那个想成为物理学家的孩子合了一张影,用榜样的力量勉励孩子只要努力愿望就会成真,希望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当面对家庭变故、沉默少言的孩子,我们与他聊天谈心、分享零食,给予他更多的肯定,为他描绘未来的美好愿景。调研组成员还对一名特困留守学生进行了资助。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多数年纪偏大(60岁到70岁),有的同时照顾2到4个孩子,负担很重。在沟通中,我们一方面用百姓话解疑释惑、疏导情绪,一方面耐心倾听他们所想所盼,综合形成相关意见建议。在交流中,我们始终让群众感受到“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也获得了群众由衷的感谢。
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中改造自我。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次关于留守学生周末看护问题的调研,让我们感觉到一项政策的出台到真正落地,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路,基层的情况错综复杂,形势的发展千变万化,出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来适应新的形势,解决新的问题,即让认识与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达到统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实践第一观点,一项政策是否落地生效,要从群众的实践生活中获得检验,从百姓的口碑中感受成效。要坚持系统观念,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发力、综合施策,坚持常态化、全方位、闭环式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群众立场,自觉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心用情用力为百姓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作者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4年秋季学期处级青干班学员)
(责编:孔舸洋、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