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踏足,始终在关注。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与显微镜,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深刻思考着被压迫的东方民族自我解放问题。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通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最深刻的体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危机、民族地区的历史性走向。
鉴古观今,创造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当代中国也并非“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重温马恩如何观中国,是为了体悟马恩的中国观,从而更好地读懂今日的中国。
一、从人民立场观中国,站在正义与真理的一边
看待侵略,马恩犀利批判西方列强的残暴行径,揭穿西方媒体“被黄金的链条和官方的链条同现政府紧连在一起”的虚伪面纱,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凶残”:英国的侵略是“海盗式的掠夺”,“不用出动一兵一卒”的俄国是“渔翁得利的老手”。
看待反侵略,马恩以“中国的领土主权、财产安全、文明延续均受到蹂躏”之事实为基点,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他们称镇江保卫战“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太平天国运动则是震惊中外的“大爆炸”,深刻指出中国进行的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挺立起觉醒中国不屈的脊梁,呼应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为人类求解放。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征程,多少壮怀激烈的故事,多少向死而生的牺牲,多少百折不挠的奋斗,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多少执着坚定地前行……历史用如椽之笔将颠扑不破的真理刻入人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以唯物史观观中国,洞悉世情国情的内在肌理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在马恩眼中,古代中国具有先天强劲的科技优势。然而,它并没有因此长成“正常的文明小孩”。
原因何在?马恩进一步分析近代中国的沉疴旧弊:“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无力控制人民和抵御外侵”的腐朽制度、“不顾时势,幻想自欺”式的社会风气。同时,腐败作风同鸦片烟箱一起“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彻底“侵蚀到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这背后,蕴含着马恩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洞察、辩证思考。正确认识国情的中国观,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
把握历史主动,尤需顽强的意志,尤需雄健的精神,尤需踏石留印、定气如山的实践。如今,我们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自觉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三、用大历史视野观中国,统筹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
火药和印刷术促进了德国手工业的繁荣,英国发明的新机器夺去了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相隔万里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也可以通过黑格尔所说的“两极相联”方式建立联系。
马克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坚信:“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恩格斯在甲午战争后则从中国全面开放导致剩余劳动力激增、加剧社会矛盾的角度指出:“这次中日战争能使我们在欧洲的胜利至少加速五年并使它空前顺利。”
就中国问题的最终所指,马恩热切地希望中国开辟“整个亚洲的新纪元”,为未来中国冠以“中华共和国”之名。“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那么他们说不定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他们还认为未来“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告慰他们: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正一步步拾级而上。中国观世界,世界观中国,共同书写着新的篇章。
也许,通过这样一本经典,我们更能真正看懂今日中国“平视世界”目光的来处,真正读懂那个伟大的声音、那段历史的旁白——“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作者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4年秋季学期科级青干班学员)
(责编:黄宇琪、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