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潮流,各国都在探索和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着眼“两个大局”,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民族和历史的责任,致力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从“三农”工作看,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胸怀“国之大者”,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住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添活力,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贡献。与以往的现代化理论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标志着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成熟。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勇毅笃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农业农村领域的党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部署上来,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永远跟党走,敢于善于与不当立场和言论作斗争。
从实践逻辑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人口不到600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口不到8000万。到2019年,全世界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不到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也应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要守好“三农”的基础地位,稳住农村这个大后方和根据地,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增加充分底气和战略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更高水平进阶打牢基础。
从世界逻辑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缘起于西方,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着现代化的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西方式现代化就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西方式现代化走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开辟的是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其背后是资本主义的逻辑、立场和理论,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灾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极大创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穿人民至上逻辑,是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来自对外开放,要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分工,让中国从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同时,软实力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话语体系,宣扬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塑造大国风范国家形象。从“三农”工作看,重点是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在对外投资、多边贸易中推广标准规则,塑造中国品牌,提升综合效益,更多参与国际粮农治理和议题设置,逐步提升全球农业治理话语权。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党校 2024 年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黄宇琪、钟鸣)
版权所有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0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