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是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而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报告旨在探讨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过程中,科技、文化及产业融合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思路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乡村全面振兴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风险加大、效益偏低、农民增收致富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科技创新、文化资源利用、产业融合、政策支持等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提高完善。
(一)科技创新应用不足
尽管科技创新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技术应用程度低、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识缺乏等问题。在许多乡村地区,一些现代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非常有限。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一些农业技术未能得到广泛推广。据调查显示,很多小农户对新型灌溉技术的知晓率不足30%。乡村特色产业往往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乡村地区也难以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以一些偏远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很难招到懂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是孕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沃土。然而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往往停留在表面。比如一些乡村旅游产业,只是简单地展示传统建筑和民俗活动,缺乏对背后文化故事、价值观的深入挖掘,文化和产业缺乏有机融合,服务和产品等文化内容中缺少科技元素,同质化严重,难以给游客带来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例如,一些文创产品,只是将乡村文化元素生硬地印在产品上,而没有将文化内涵融入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功能之中,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三)产业融合程度还不高
尽管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缺乏统筹规划、产业融合程度低、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乡村产业融合缺乏协同发展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性较差。在乡村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往往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大多只是简单的观光农业,缺乏深度的产业互动。有些地方农业为旅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旅游对农业带动作用也有限。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问题。例如,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农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公司在利润分配中占据较大份额,这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
(四)政策支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强
政府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乡村人口形势、村庄格局加快演变,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特色产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不同地区的乡村特色产业差异很大,有些政策没有考虑到特色产业的特殊性,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资金投入存在“撒芝麻”现象,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未能促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有些政策的稳定性较差,缺少制度性安排,不利于产业长期规划。有些地方与科技创新应用配套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足。
二、解决方案
为了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需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在资金、政策的制度性支持下,因地制宜开发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增强科技创新理念,加强宣传与推广,强化人才供给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技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组织技术专家深入乡村,着力创新科技普及的方法与手段,提高特色产业从业者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让从业者直观看到新技术、轻松学到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乡村特色产业中的转化应用。突出抓好企业主、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技术应用广度。聚焦特色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和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需求开展重点攻关、持续研究。利用农村生态优势,积极融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战略,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开发,主动拥抱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标准和认证,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二)充分挖掘与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塑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明确了在发展特色产业时,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组织文化专家、学者与特色产业从业者共同探讨当地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挖掘文化深层次内涵。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创产品的市场化设计水平。将乡村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与集体记忆、地域与民族特色和文化产业充分融合创新,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鼓励乡村企业家精神,支持乡村创意经济发展。在当地学校教育中增加乡村传统文化课程,尝试将传统手工艺纳入中小学的课外兴趣班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着力在县域城乡融发展中促进产业融合
《决定》强调的“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坚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等内容,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思考角度。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特点,因此可以在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特色产业。加强统筹规划与协调,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特色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尤其要推动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使特色产业真正建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与资金保障等优质农业社会化服务;而生活性服务业,如特色餐饮、农事实践教育、生态休闲养老,可以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为特色产业提供市场空间。着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在“公司+农户”等模式中,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股份合作等方式,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户在产业融合中的利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四)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政策的制度性
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前提下,强化乡村特色产业政策供给,提高政府支持效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各部门的高度统一协调。可以尝试成立由县“一把手”任组长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建立贯穿全链条的多部门联动实施、接力实施工作机制。深入了解特色产业的实际所需要素,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方向,着力推出制度性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在优化村庄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中,全盘谋划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创新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执笔人:孙力军、刘晓芳、张成光、林旭辉、万海蓉、王永进、刘茂亮)
(责编:黄宇琪、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