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杨硕

2025年04月10日10:51

古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保护好、整理好、出版好古籍,就是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不仅记载在“二十四史”等汉文古籍中,也记载在《满文老档》《西南彝志》等少数民族古籍里。

作为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新时代,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统一思想,积极探索,让少数民族古籍这些“冷资源”发挥“热效应”,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既是我们这些古籍工作者必须答好的现实问题,也是坚持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近一段时间在党校的学习体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第七部分重点论述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让党的民族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中,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深刻内涵,在民族领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要深刻理解“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即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利用等古籍工作的各环节和全领域中,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深入挖掘弘扬蕴含在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国古籍工作总体布局中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提质升级。党中央对古籍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先后印发相关文件,既明确了宏观安排,又强化了详细部署。

在工作力量的整合上,要组织协调全国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队伍自觉融入全国古籍工作总体布局,推进多种文字古籍文献的关联研究,构建大文献、大历史、大国学的学科视野,让民族古籍和汉文古籍一道共同呈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作出应有贡献。在具体业务实践中,要出版一批聚焦铸牢主线的整理成果,梳理一批体现“融合性”“共同性”的研究成果,整理一批印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典籍目录,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研究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重点项目,在把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同时,加强“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确保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有人做、有传承。

(作者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司局级副职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黄宇琪、林燕)

版权所有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0497号